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十九)~D 1084經、1085經:本經敘述人生短促,當修習善法。

  1084經、1085經:本經敘述人生短促,當修習善法。佛陀在一次即席開示中,對諸比丘說:“壽命甚促,轉就後世,應勤習善法,修諸梵行。無有生而不死者,而世間人不勤方便專修善法、修賢修義。”古今談及人生苦短的話題可謂俯拾皆是,比較著名的當是曹操的《短歌行》,所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對于持戒的出家比丘而言,自然是不可能去借酒消愁。事實上借酒來消愁也並不牢靠,即“舉杯消愁愁更愁”,反而使愁緒連綿不絕,因此借助于縱欲放浪形骸,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人生在世百年,固有一死。幾十年的光陰也不算短,如果讓光陰白白流過,倒也十分可惜。所謂珍惜光陰之類的話,大體上比較空洞。從佛家來說,怎麼樣才算是不虛此行呢?“應勤習善法,修諸梵行”。“梵行”乃爲清淨之行,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第1085經談到諸行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行不恒、不安,非稣息,變易之法,乃至當止一切有爲行,厭離、不樂、解脫。”諸行無常乃爲佛教的叁法印之一,是根本法義。行乃流動變化,即“有爲”。所謂有爲之法全由因緣所造,所以說一切法無常。正因爲人生無常,有限生命才顯得短促,故而佛陀才一再讓我們要珍惜生命,“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對待有限的生活,我們應該“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這才是出家比丘應有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樹立無常的觀念,與時下主張與時俱進、爲社會和諧做貢獻其實並不矛盾。這兩種關系可以用一句話加以概括,即“外現菩薩相,內修聲聞行”。如果將這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當堪具爲當代大師風範。(10.7.)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