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十九)~C 1083經:本經以大象小象之別,來比喻新耆比丘的之間的差別。

  

  1083經:本經以大象小象之別,來比喻新耆比丘的之間的差別。

  

  我們常說佛陀說法,乃是對機說法,也就是每一次說法時,一般皆有因緣,所以有句老話叫“法不孤起,仗緣而生”。釋迦佛一生說法無數,後世將世尊的教法共分爲十二類,即“十二分教”(也有九分教之說),分別爲契經、祇夜、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法以及論議。一般來說,因緣在諸經典中占有相當比例。

  

  本經中的說法因緣是:“有年少比丘出家未久,不閑法、律,當乞食時,不知先後次第。”這有二重因,一是出家時間短,二是對法與律都不太熟悉,不知怎麼做才是合乎規矩;並有一重果,即“乞食時不知先後次第”。乞食是需要講次第的,不能挑叁揀四,不能隨意超越前面乞食的比丘。一些比丘見到年少比丘不懂規矩,便對他說:“汝是年少,出家未久,未知法、律,莫越(超越)!莫重(重複乞食富裕人家)!前後失次而行乞食,長夜當得不饒益苦。”不難想像,窮苦人家夥食肯定比較差,所以布施給比丘的飯食也不會好到哪兒去;相反,若富裕人家則不然,自然是可以乞到豐盛可口的飯菜。對于年少比丘而言,由于對法與律不太懂,“不知先後次第”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只知就改就行。可是這位年少比丘很不服氣,他說:“諸上座亦複越次,不隨前後,非獨我也。”那些老資格們都會這麼幹,我憑什麼就不可以?諸比丘將這一情況向佛陀彙報,“唯願世尊爲除非法,哀愍故!”大衆比丘的意思是,必須遏製這種不良行爲的再度蔓延,否則會搞亂僧團秩序,不可等閑視之。

  

  佛陀因爲這種因緣,才開示如下之法。

  

  佛陀用譬喻的方式,談到大象與小象在食物上的差別。

  

  “空澤中有大湖水,有大龍象而居其中,拔諸藕根,洗去泥土,然後食之。食已,身體肥悅,多力多樂,以是因緣,常喜樂住。有異種族象,形體羸小,效彼龍象,拔其藕根,洗不能淨,合泥土食。食之不消,體不肥悅,轉轉羸弱,緣斯致死,或同死苦。”

  

  同樣是食藕,表面上看也沒什麼大不了,可裏面卻大有文章可做。大象與小象的主要差別在哪裏呢?一個是在食藕前“洗去泥土”,洗得幹幹淨淨,然後吃下去,肯定身體健康。可是另一個呢?“洗不能淨,合泥土食”。洗是洗了,可是洗不幹淨,或者投機取巧,根本就沒打算洗幹淨;或者本事不到家,沒辦法洗幹淨。泥土是不消化的,吃到肚子裏能有個好麼?所以小象吃下去後導至消化不良,最後把自己弄得很痛苦,甚至是生不如死。

  

  佛陀爲什麼要進行這樣的譬喻?因爲年老比丘與年少比丘是有差別的。

  

  1、年老宿比丘:“宿德比丘學道日久,不樂嬉戲,久修梵行,大師所歎,諸余明智修梵行者亦複加歎。是等比丘依止城邑聚落,晨朝著衣持缽,入城乞食,善護身、口,善攝諸根,專心系念,能令彼人不信者信,信者不異。若得財利、衣被、飲食、床臥、湯藥,不染、不著、不貪、不嗜、不迷、不逐,見其過患,見其出離,然複食之。食已,身心悅澤,得色得力,以是因緣,常得安樂。”

  

  2、年少比丘:“年少比丘出家未久,未閑法、律,依諸長老,依止聚落,著衣持缽,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不專系念,不能令彼不信者信、信者不變。若見財利、衣被、飲食、臥具、湯藥,染著貪逐,不見過患,不見出離,以嗜欲心食,不能令身悅澤,安隱快樂。緣斯食故,轉向于死,或同死苦。所言死者,謂舍戒還俗,失正法、正律。同死苦者,謂犯正法、律,不識罪相,不知除罪。”

  

  二者的差別主要有:年老比丘出家時間久,把自己身上的各種毛病都克服得差不多了。老比丘們在外出乞食之時,都能做到“善攝諸根,專心系念”。他們無論行走或站立,都會使人們自覺地生起恭敬心;他們不貪名利供養,以食爲藥,所以這樣的老比丘,乞食時貌似“越次”,其實他們根本就沒有貧富分別心,只是率意而爲。而年少比丘呢?六根不攝,舉止輕佻,身心散漫放逸,因此也會引得諸白衣檀信的蔑視與輕慢。這樣的年少比丘,次第乞食尚不得法,更何況不講次第地嫌貧愛富呢?

  

  寫到這裏,想起一個廣爲人知的成語,叫“東施效颦”。皺眉頭本來並不好看,可是對于西施來說,偶爾“颦”一下便顯得格外美麗動人,故而“西施之颦”也算是古越國的一張“名片”,算是金字招牌。金字招牌當然是稀缺資源,如果有人想通過“效颦”方式來博得美譽,結果就很糟糕:不但令人不忍卒睹,汙染市容,還會將自己名聲弄得很差,甚至顔面掃地。還是懸在寺院齋堂裏的那副對聯講得好:

  

  五觀常存,金石易化;

  

  叁心未了,滴水難消!(10.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