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十七)~G 1033經爲佛陀于達摩提離長者的病演說四不壞淨與六念。

  

  本次主題:修習四念處可以延年益壽。

  

  1033經爲佛陀于達摩提離長者的病演說四不壞淨與六念。對六念我們都比較熟悉,即念佛法僧叁寶、念戒、念施與念天。爲什麼要念天?一是居士生前廣修五戒十善,可以死後投生天上,二是緣于古印度居士階層似有生天之傳統。1034經爲世尊爲長壽童子演說四不壞淨以及六分明之想。長壽童子此時年歲估計不大,因其祖父樹提長者尚健在人世。長壽童子雖年紀輕輕,卻病得很嚴重,然似無性命之虞。經中的“六分明想”是指:“一切行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此六想核心內容無外乎是無常、無我、苦空之類,是契合佛教義理的佛化人生觀與世界觀的集中展現。1035經爲佛陀爲婆薮長者說法;1036經記述世尊爲釋氏沙羅病中說法,內容除了四不壞淨外,還教導釋氏沙羅多修習“五喜處”。五喜處是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與念施;1037經記述佛陀爲病中的耶輸長者說法。

  

  1038經有些故事情節,主旨講修習四念處可以使疾病痊愈。經中記述一位名叫摩那提那的長者,是位當地頗有威望的富貴人士。長者與佛很有緣份,對阿那律尊者十分尊崇。在曾經一段時間,長者大病一場,後來倚靠自身頑強的意志力,使身體安然度險。在患病期間,阿那律尊者也多次前往探視並爲之說法,使長者十分感念。大病瘥愈後,長者遣仆從前往阿那律尊者居所問候請安,並請尊者第二日到其家中接受應供,“唯願尊者通身四人明日日中,哀受我請,憐愍故”。阿那律尊者欣然接受邀請,“汝且自安,我自知時”。

  

  第二天日中時分,阿那律尊者與侍者一行四人,前往長者居所。長者在門口早已等候多時,迎接的場面非常濃重,“長者婇女圍繞,住門內左”。見到阿那律尊者大駕臨,長者“舉體執足敬禮”,並引入內庭分賓主就座。

  

  彼此落座後,仆從遞上午茶,各自喧讓飲用。阿那律尊者不免對長者身體狀況十分關切:“堪忍安樂住不?”意思說“您的病情好轉了嗎?”長者答道:“如是,尊者!堪忍樂住。先遭疾病,當時痿笃,今已蒙瘥。”這些都是賓主之間的寒暄之語,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先前長者病情十分嚴重,幾乎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而如今長者卻精神钁铄,步履矯健,肯定有一定的奧秘所在。故而阿那律尊者問道:“汝住何住,能令疾病苦患時得除瘥?”——您依靠什麼樣的力量,能將身體轉危爲安?長者白阿那律尊者言:

  

  “尊者阿那律!我住四念處,專修系念故,身諸苦患時得休息。何等爲四?胃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內身、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尊者阿那律!我于四念處系心住故,身諸苦患時得休息。尊者阿那律!住故,身諸苦患時得休息。”

  俗話說“病從口入”,這是一般知見;而“病由心生”乃是更具智慧之見。心神散亂,疾病便可乘虛而入。倘若勤加修習以四念處爲首的止觀禅定,便可收拾身心,使疾病無隙可鑽。由此可見,修習四念處其功效可謂多多,不僅可以令身心身在,還可以起到緩解病痛,甚至還能發揮出使疾病轉危爲安並延年益壽的神奇療效。(8.26.)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