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主題:學佛應該注重研讀原典。
1030經~1032經重點是佛陀及阿難、舍利弗探望病中的給孤獨長者,並爲之說種種法。
大凡對佛經稍有了解者,都對給孤獨長者其人其事都能略知一二。在阿含系列諸經中,對給孤獨長者的事迹廣有敘述,長者一生侍佛有加,且行善不辍,深得僧俗二衆的由衷尊崇。然而人生無常,生老病死乃爲自然規律,是任何人都無法違背的,給孤獨長者又何嘗例外呢?在佛陀看來,生病甚至命終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在罹病或臨命終時,卻喪失了基本的信念。故而佛弟子們經常以“臨終關懷”(或臨終助念)來幫助病人保持正念,不使他們意念散亂,從而免墮于凡道輪回。我們在前面諸經中,曾經見到佛陀爲病重的比丘演說諸法,解疑釋惑,從而使自己常住于正念正智。而對于居家人士的給孤獨長者,似乎當以崇信叁寶爲說法的根本系念。因此佛陀在1030經中,對長者演說四不壞淨法(或四不壞信)。佛告長者:“當如是學:于佛不壞淨,于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而長者一生崇信叁寶,對叁寶及戒可謂無有缺失,故而長者白佛言:“如世尊說四不壞淨,我有此法,此法中有我。世尊!我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佛陀于是爲長者記說阿那含果(叁果,不還位)。即居士若成就四不壞淨,命終之後可得叁果阿那含。根據我個人粗淺理解,原始經典中對出家與居家所證的果位還是有所區別的。佛陀對修學很有成就的比丘,如諸大上座弟子,佛陀一般都會記說他們證得阿羅漢果位;而對于居家人士的修習果位,雖有種種優劣差別,然最高果位,似乎只記說阿那含叁果。爲什麼沒有記說居士可以直證阿羅漢果位呢?這或許與居家人士有種種牽累有些關聯。當然,對于那些舍俗棄家、入林中靜修者,則完全有成就辟支佛果位的可能性。
1031經是阿難去探望病中的給孤獨長者。阿難對尊者說:“勿恐怖!若愚癡無聞凡夫不信于佛,不信法、僧,聖戒不具,故有恐怖,亦畏命終及後世苦。汝今不信已斷、已知,于佛淨信具足,于法、僧淨信具足,聖戒成就。”與前經相似,長者對自己表現得很有信心:“我今何所恐怖?我始于王舍城寒林中丘冢見世尊,即得于佛不壞淨,于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自從是來,家有錢財悉與佛、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共。”而在1032經中,舍利弗尊者聞長者患病,便與阿難尊者一起,前往瞻視。舍利弗語長者:“當如是學:不著眼,不依眼界生貪欲識;不著耳、鼻、舌、身、意亦不著,不依意界生貪欲識。不著色,不依色界生貪欲識;不著聲、香、味、觸、法,不依法界生貪欲識。不著于地界,不依地界生貪欲識;不著于水、火、風、空、識界,不依識界生貪欲識。不著色陰,不依色陰生貪欲識;不著受、想、行、識陰,不依識陰生貪欲識。”在這裏,舍利弗談到了十二處、五陰、六大等法。如果貪著于它們,則會生起種種欲念之想識。舍利弗此說目的,無非就是勸勉長者不要爲疾病所困累,而應專注于無所著之中。
長者聞後“悲歎流淚”。阿難狀後有些疑惑,問“汝今怯劣耶?”——您是不是害怕了?然而這是對長者的極大誤解,于是長者回答:“不怯劣也。我自顧念,奉佛以來二十余年,未聞尊者舍利弗說深妙法,如今所聞。”長者實際上爲舍利弗的說法大爲感動,于是“悲歎流淚”。長者繼而說:“有居家白衣,有勝信、勝念、勝樂,不聞深法,而生退沒。善哉!尊者舍利弗!當爲居家白衣說深妙法,以哀愍故!”對于居家信士而言,由于沒有正信的法現演說正法,使得很多根機很不錯的居士退失信心,從而信修邪法,誤入歧途,這實在是可悲可歎之事。對于學佛者,無論是出家居家,我主張要從原典入手,逐字逐句地領會並吃透佛陀的說法本懷。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樣看比較累,沒有那些專題講座來得生動活潑和通俗易懂。然而對于欲入甚深妙法者,研讀原典乃是不可或缺的關鍵步驟之一。(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