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十七)~A 1023經:本經重點述說臨終得脫之六相(六種征兆)。

  

漫說《雜阿含》(叁十七)  

  

  (卷叁十七)  

  

  1023經:本經重點述說臨終得脫之六相(六種征兆)。

  

  我們大家對《阿彌陀經》都很熟悉。阿彌陀經主要講什麼?其主旨無非就一個,即是那個西方極樂世界可謂無邊殊勝,希望大家都一起到那裏去生活。生到那裏有哪些好處?這些在經典裏都交待得很清楚,如無量壽、無邊快樂、聞佛說法、無叁惡道、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永不墮落等等。那麼如何往生呢?就是一心念佛法門。在本經中,重點談到了臨終之際的狀態如何,對于是否往生極樂世界,起著決定性作用。例如彌陀經上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裏講到“臨命終時”的極端重要性,即要保持“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兩個關鍵性要素。從普通人而言,在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竟能夠做到“一心不亂”,這個功夫絕非一日而蹴,它需要日積月累的的真功夫!淨土五經一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菩薩行願品》以及天親尊者的《往生論》)中也不止一次地談到臨終的種種瑞相,一般而言,都是終前自知時日、終時面色安詳、終後室有余香,有的死後肉身數日不腐,且毫無異味。

  

  那麼在原始經典中,一個人若要得到解脫,在臨終之時有沒有一些征兆呢?佛陀的回答是肯定的。比如在1023經中,佛陀就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回答,即臨終解脫具備六相。

  

  本經中有位尊者名叵求那,身體狀況很不樂觀。阿難于是向佛報告:“世尊!尊者叵求那住東園鹿母講堂,疾病困笃,如是病比丘多有死者。善哉!世尊!願至東園鹿母講堂尊者叵求那所,以哀愍故!”佛陀很慈悲,就“默然而許”,于晡時至尊者叵求那房,爲尊者說種種法,“示教照喜”,然後就回去了。尊者叵求那在世尊去後不久“尋即命終”。佛陀的這種探視、說法行爲,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臨終關懷”。這種臨終關懷有沒有效果呢?當然有效果,“(叵求那)當命終時,諸根喜悅,顔貌清淨,膚色鮮白”,這就是死時的一種瑞相。

  

  但是叵求那尊者有沒有獲得究竟的解脫呢?對于這個問題,阿難很想知道答案。于是阿難尊者在料理完叵求那尊者的後事後,便當面向佛請教:“世尊!尊者叵求那,世尊來後,尋便命終。臨命終時,諸根喜悅,膚色清淨,鮮白光澤。不審世尊,彼當生何趣?雲何受生?後世雲何?”佛陀此時便作詳細回答:

  

  1、“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未斷五下分結,若覺病起,其身苦患,心不調適,生分微弱,得聞大師教授、教誡種種說法,彼聞法已,斷五下分結,阿難!是則大師教授說法福利。”

  

  2、“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未斷五下分結,然後病起,身遭苦患,生分轉微,不蒙大師教授、教誡說法,然遇諸余多聞大德修梵行者教授、教誡說法,得聞法已,斷分下分結,阿難!是名教授、教誡聽法福利。”

  

  3、“若比丘先未病時,不斷五下分結,乃至生分微弱,不聞大師教授、教誡說法,複不聞余多聞大德諸梵行者教授、教誡說法。然彼先所受法,獨靜思惟,稱量觀察,得斷五下分結,阿難!是名思惟觀察先所聞法所得福利。”

  

  4、“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斷五下分結,不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心善解脫,然後得病,身遭苦患,生分微弱,得聞大師教授、教誡說法,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阿難!是名大師說法福利。”

  

  5、“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斷五下分結,不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覺身病起,極遭苦患,不得大師教授教誡就法,然得諸余多聞大德諸梵行者教授、教誡說法,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阿難!是名教授教誡聞法福利。”

  

  6、“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斷五下分結,不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其身病起,極生苦患,不得大師教授、教誡說法,不得諸余多聞大德教授教誡說法。然先所聞法,獨一靜處,思惟稱量觀察,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阿難!是名思惟先所聞法所得福利。”

  

  對于上述六種解脫之相,佛陀反複地談到了“五下分結”。什麼叫五下分結?在《中阿含經》第五十六卷205經(《五下分結經》)中有這樣的記載:“尊者鬘童子答曰:“世尊曾說初下分結,是我受持:欲、恚、身見、戒取、疑”。”從這裏可以看出,五下下分結是指欲貪、瞋恚、身見(我見)、戒禁取(誓守禁戒與禁忌)、疑(對正法的疑惑)五種。在這部《五下分結經》中,佛陀詳細地論述了如何斷除五下分結。所謂“下分”,就是下界,一般是指欲界,主要是針對色界、無色界二界而言,色界可稱爲中分界,無色界可稱爲上分界,叁者合稱爲叁界。“結”是結縛,也就是煩惱。所謂“五下分結”,也就是欲界所具有的五種煩惱。

  

  那麼斷五下分結後所證果位是什麼?就是叁果阿那含。因爲阿那含就是將欲界的五種煩惱都斷除幹淨了,因此他們下輩子不可能再到欲界來輪回。生到哪裏了呢?生到了色界以上,而且只僅僅再回到色界輪回一次。然後在色界裏繼續修持,就可以完全獲得解脫,再也不會輪回于叁界了。若搞清了這個問題,其他問題都比較好理解。

  

  佛陀最後給出結論:“何緣叵求那比丘不得諸根欣悅,色貌清淨,膚體鮮澤?叵求那比丘先未病時,未斷五下分結,彼親從大師聞教授教誡說法,斷五下分結,世尊爲彼叵求那受阿那含記。”意思是說,叵求那尊者從他的平時修持狀況來說,臨終之際已經完全達到並且已經超過了“諸根欣悅,色貌清淨,膚體鮮澤”的標准,故而他安詳示寂,是一點也不奇怪的。從這個角度上講,臨終狀態與下輩子趣處,必然有某種內在聯系。另外,關于臨終的六種解脫之瑞相,由于時間關系,不再一一作出分析。(8.1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