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十六)~N 1018經中天人問佛:“何法生衆生?何等前驅馳?雲何起生死?何法甚可畏?”

  

  1018經中天人問佛:“何法生衆生?何等前驅馳?雲何起生死?何法甚可畏?”佛陀回答:“愛欲生衆生,意在前驅馳,衆生起生死,業爲甚可畏。”此處所說的即是愛欲、意念以及業力在輪回中的作用,它們實在是十分可怖可畏的。第1019經中天子問佛:“何名爲非道?雲何日夜遷?雲何垢梵行?雲何累世間?”佛陀回答:“貪欲名非道,壽命日夜遷,女人梵行垢,女則累世間。熾然修梵行,已洗諸非小。”這四句偈有些意思,貪欲爲非道,對這個道理大家都比較清楚;壽命也是逐漸減少,縱活到一百歲,也有個終了之時,故而說“壽命日夜遷”,不無道理。如果說女人爲梵行之垢,很多人可能不這樣想。爲什麼說女人會成爲清淨梵行的垢穢呢?這個問題如果要分析起來,一般人都會很抽象地回答說“能障聖道”,會引起身心不定。至于爲什麼爲會障礙聖道,大多數人都不怎麼解釋得清楚。印順老法師對此問題回答得就比較圓滿。他說:

  

  第一,淫欲不是生死根本,但在現實人間,淫欲“是障道法”。這是老法師從佛法得來的見解。世間是苦,衆生生死不已,原因是煩惱,煩惱是無量數的。佛法以愛爲集谛;經說“愛莫過于己”,所以說自我愛爲生死根本。第二,解脫生死重在斷除煩惱。欲界人類,如淫念與淫事多,不論什麼法門,都是不可能解脫的,所以說“淫欲障道”。暫斷淫欲,精進修行,止觀相應,引發無我淨慧,就能斷我見而得初果。第叁,生在人間,維持個體生命的,是飲食;延續種族生命的,是淫欲。古人說“食色性也”,性是出于本能的。一般人的飲食或行淫,是不離煩惱的。佛製出家的完全禁止淫欲,如不能安心于佛法喜悅之中,即使持戒謹嚴,不敢違犯,內心矛盾,也不過人天功德,不能趣向聖道解脫的。真正的“梵行已立”,是無漏聖道的成就。——摘自《淫欲是障道法》一文(《華雨集》)五)

  

  1020經中天子問佛:“何法映世間?何法無有上?何等爲一法,普製禦衆生?”佛陀回答:“名者映世間,名者世無上,唯有一名法,能製禦世間。”佛陀這首偈比較難懂,首先要搞清楚什麼叫“名”。一般我們將名與色合稱爲“名色”,是十二因緣之一。在五蘊之中,名爲受想行識四蘊,色一般專指色蘊。通俗地說,“名”相當于精神意識作用,而“色”即爲物質可見的肉體(或物質世界)。因爲色蘊之相比較顯著(空氣有時不太可見),而受想行識四蘊表面上看不見摸不著(現在可以測出心腦電圖),有時只能以名而呼之,故稱爲“名”,即“無色”——“無色界”是不是可以理解爲沒有物質而只有精神獨立存在的世界呢?大體上是可以成立的。而從這首偈中可以看出,相對于物質世界而言,佛陀更加注重于精神領域,他說“名”不僅在至間至高無上,而且它可以統禦于世間,這就是充分肯定了意識精神的至高作用,即從根本上講,佛教注重精神的修煉與解脫,而強調對于物欲的淡化與冷漠。

  

  1021經中天子問道:“何法爲偈因?以何莊嚴偈?偈者何所依?何者爲偈體?”大意是爲什麼要說偈,以及偈偈之依止和偈之體。佛陀回答說:“欲者是偈因,文字莊嚴偈,名者偈所依,造作爲偈體。”世尊住世期間,印度肯定已經産生了十分完備的文字,但是那時的人們對于文字卻不怎麼重視,對于秘笈之類的非物質文化更是口口相傳,甚至連口傳也省掉了,發展成了心心相印,如迦葉尊者在靈山會上的拈花微笑,外行人或許會認爲笑得莫名其妙,然而正如這麼不經意間的微笑,卻無意中成就了中國禅宗的老祖家風。

  

  佛陀說“欲者是偈因”,並不是佛陀有什麼欲望,而是衆生有許多欲望,佛陀以偈頌的方式使他們努力擺脫欲望;“文字莊嚴偈”,朗朗上口便于記憶的偈語,往往在文字上十分通俗簡約,使人過目不忘,故而文字不僅是偈語的載體,也是偈語流暢順口(莊嚴)的要件之一。“名者偈所依”,是說偈的內容不能空洞無物,偈中肯定要表達一定的思想精神,向大家傳達某種信息。大家通過偈能獲某種精神啓迪,這便是任何一首偈所要追求的目標。“造作爲偈體”,造作可以理解爲某種行爲(身口意叁方面),即偈語作爲一種指導思想,目的是要改變人們的不良行爲,從而棄惡從善,追求自我的完美與解脫。

  

  1022經天子問道:“雲何知車乘?雲何複知火?雲何知國土?雲何知妻歸?”這些都是智慧、經驗以及技巧的具體運用。佛陀回答:“見幢蓋知車,見煙則知火,見王知國土,見夫知其妻。”

  

  最後談到另外一個話題:我們在大乘經典中往往會看到這種現象,即佛陀先進行敘述,然後在某個節點上以偈頌的方式對前面的內容進行一番總結和重述。這些經典爲什麼要采用“先長行、後偈頌”的方式呢?近日讀《茗山日記》(續集)終于找到了答案。茗老談到了偈頌八義,分別爲:

  

  1、以較少的文字收攝經義,便于記憶;

  

  2、采用偈頌,贊歎佛菩薩功德;

  

  3、對上根圓頓之機,最宜以偈頌說法;

  

  4、因遠道來者未聽到長行,故重以偈頌說之;

  

  5、有些衆生喜簡厭繁,故說偈頌;

  

  6、偈頌琅琅上口,便于記誦;

  

  7、爲重申長行之義,故重說偈頌;

  

  8、補充長行之不足,故補增說明未說之義。

  

  此八義句句屬中肯諄厚之言,吾輩在讀經時,切勿忽略偈頌諸言。(8.1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