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11經中,天人以偈問佛:“誰掩于世間?誰遮絡世間?誰結縛衆生?何處建立世?”佛陀對此作答:“衰老掩世間,死遮絡(圍繞)世間,愛系縛衆生,法建立世間。”此處講到了衰老、死亡、愛結以及佛法,這些都比較好理解。第1012經天人繼續問:“誰隱彼世間?誰系于世間?誰憶于衆生?誰建衆生幢?”佛陀作答:“無明覆世間,愛結縛衆生,隱覆憶衆生,我慢衆生幢。”天人從相對應面繼續問:“誰無有覆蓋?誰複無愛結?誰即出隱覆?誰不建慢幢?”佛陀答:“如來等正覺,正智心解脫;不爲無明覆,亦無愛結系,趣出于隱覆,摧滅我慢幢。”衆生與佛那是有關天壤之別的。
1013經天人問:“何等爲上士,所有資財物?雲何善修習,而致于安樂?雲何衆味中,得爲最上味?雲何衆生中,得爲第一壽?”佛陀答:“清淨信樂心,名士夫勝財。修行于正法,能招安樂果。真谛之妙說,是則味之上。賢聖智慧命,是爲壽中最!”這一問一答其實很有智慧,若要詳細敘說一下,往往很費時間和筆墨。佛陀將“清淨信樂心”視爲最好的上士資財(自利自他,且有上等根機者,謂上士),將修行正法視爲最安樂的生活方式,將真谛的妙說視作人間天上第一味,將聖賢所具備的智慧視爲我們長壽不老的秘訣。這種回答十分巧妙,使人在啧啧稱奇之余,更多的便是會心的體悟與莞爾。
第1014經中天子問佛:“雲何爲比丘,同己之第二?雲何爲比丘,隨順教授者?比丘于何處,遊心自娛樂,娛樂彼處已,能斷諸結縛?”佛陀回答:“信爲同己二,智慧教授者,涅槃喜樂處,比丘斷結縛。”此處講到,“信”是比丘生命的第二伴侶,比丘隨順教授,必須要擁有足夠的智慧;涅槃是世間出世間最好的喜樂之所,比丘于涅槃之樂中遊心自娛,不僅可以獲得不可言說的快樂,而且還能把自身的結縛悉數斷除。第1015經天人問佛:“雲何善至老?雲何善建立?雲何爲人寶?雲何賊不奪?”佛陀答:“正戒善至老,淨信善建立,智慧爲人寶,功德賊不奪。”以戒相伴乃至終老是十分難得的,而淨信、智慧皆爲人類之寶;家有萬貫不如功德一二,很多人雖明白理兒,卻難得踐行。爲什麼會這樣?其實功德事做起來並不難,關鍵是我們會不會下決心去做。每個人所行的功德事,是永遠屬于自己的,任何壞人也搶奪不走。
1016經天人問:“何法生衆生,何等前驅馳?雲何起生死?何者不解脫?”佛陀回答:“愛欲生衆生,意在前驅馳,衆生起生死,苦法不解脫。”佛陀回答得相當到位,即愛欲會産生衆生,無愛欲即是聖賢;衆生之所以不斷地流轉于生死之中,主要是衆生各自的意識在裏面起作用(這裏的“意”,可以理解爲心識的作用)。有了生死,自然得不到解脫。1017經大體相似:“何法生衆生?何等前驅馳?雲何起生死?何法可依怙?”世尊回答:“愛欲生衆生,意在前驅馳,衆生起生死,業者可依怙。”此處的“業”,並非指善惡之業,而是指“勝業”,是指成就聖道後所産生的種種業力。這種業力,只會增上善業和善果和解脫力,完全超越了世間的種種世俗果報,而不會帶來任何的副作用。(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