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雜阿含》(叁十六)
(卷叁十六)
第993經敘述佛教詩人婆耆舍尊者的贊佛之偈,重點贊歎佛陀的殊勝功德。
婆耆舍尊者是佛陀座下有名的詩人。在作詩方面,可以說與後期中印度的馬鳴尊者(生卒大約在100年~160年之間)有些相似。馬鳴尊者便是印度著名的詩人,記得二十年前我在讀《亞非文學史》時,對馬鳴的長篇敘事詩《佛所行贊》以及劇本《舍利弗》(被公認爲印度最早的梵語劇本)有著深刻的印象。《佛所行贊》主要寫佛陀從出生到涅槃乃至八王分舍利的生平記錄,而劇本《舍利弗》具備了梵語戲劇大部分的藝術特征,在印度文學史中占有很高的地位。馬鳴尊者在佛學方面也很有造詣,《大乘起信論》據說就是尊者所造實在是不了起的一代大師——關于《大乘起信論》的作者,目前尚爭議,說法不一。印順導師在《大乘起信論講記》中就提及當時名叫“馬鳴”的不止一人,古來即有“六馬鳴”之說。而自晚清至民國以降,一些考據家們乃認爲該論系國人所造,種種觀點莫衷一是。
這位婆耆舍尊者也同樣是位了不起的詩人。我們注意到,在阿含諸經中,曾多次見到婆耆舍的身影,有時候佛陀說法結束後,婆耆舍說一段偈頌予以總結;有時逢大衆聚會,場面十分隆重,這時婆耆舍尊者會主動請纓,即席作詩助興,增添了歡快氣氛。《增一阿含經》卷叁記載:“我聲聞中第一比丘,(中略)能造偈頌歎如來德,所謂鵬耆舍比丘是;言論辯了而無疑滯,亦是鵬耆舍比丘。”例如後面的1208經就記載:
“一時佛住瞻婆國揭伽池側,爾時,世尊月十五日布薩時,于大衆前坐。月初出時,時有尊者婆耆舍,于大衆中作是念:我今欲于佛前歎月譬偈。作是念已,即從坐起,整衣服,爲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說,善逝!欲有所說”。佛告婆耆舍:“欲說者便說”。時尊者婆耆舍,即于佛前而說偈言:“如月停虛空,明淨無雲翳,光炎明晖曜,普照于十方。如來亦如是,慧光照世間,功德善名稱,周遍滿十方”。”
這是典型的贊佛詩,詩中將佛陀喻爲十五的圓月那般潔白無瑕和完美無缺。本經也是一樣,除了贊歎佛陀的無量功德,還贊歎了諸位上座比丘的殊勝。由于這首詩偈較長,故擇其要點而簡言之:
一、贊歎諸上座的功德:
1、上座大德們已經徹底斷除了貪嗔癡叁毒,已降伏魔怨,不再爲五欲所系縛;
2、具備甚深的智慧,能夠辯才無礙;
3、能夠遠離塵穢而潔身自好,
4、具有很深的禅定功夫,且能方便禅思而無放逸;
5、具備五眼六通,無所怖畏,超絕于六道,得大自在;
6、在自我修持的完善方面,精勤不怠,遠離煩惱,叁業清淨,無牽無挂。
二、對佛陀功德的贊歎:
1、佛陀是世間出世間難得的大聖人;
2、佛陀早已究竟離諸暗冥,是完全意義上的清淨寂靜;
3、他孜孜不倦地弘闡正法,使未解得解,未證得證;
4、白天裏,佛陀像耀眼太陽般的光芒四射;夜晚,世尊又像滿月般那樣普照大地(佛面猶如淨滿月,亦如千日放光明),所有的光明都難以與之媲美,
5、佛陀度脫了數不盡的衆生,使他們比丘逾超了生死之障,而得究竟的解脫;
6、他降伏一切魔怨,獲得無上正覺。
從婆耆舍的這篇詩偈我們不難看出,雖詞句極盡贊歎溢美,然大體上總結了佛陀與諸上座各自所具有的突出特點,即諸上座主要立足于自我道德修爲的完善,而佛陀則重點使諸佛子獲得更多的教誡解脫之法,這也是佛陀的最高殊勝之處。(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