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十五)~P 992經:本經敘述二種福田。這

  

  992經:本經敘述二種福田。這是給孤獨長者向佛陀請教的問題:“世間有幾種福田?”佛回答說:“世間有二種福田。何等爲二?學及無學。”

  

  此處的有學與無學,嚴格來說是指出家二衆,即比丘與比丘尼衆。有學是指正在修學路上精進不怠的修習者,因其尚有可修學之道,故而稱其爲有學,或稱學人。然而在聲聞的四向四果之中,一般只有阿羅漢才能稱作無學,其他的四向叁果均稱其爲有學。故而本經在偈頌中說:“世有學無學,大會常延請。”即是說,無論是有學還是無學,都可以作爲供養的對象,信衆可以舉辦無遮法會予以延請供養。但是這裏的有還是有一定標准的,其標准乃是“正直心真實,身口亦複然”,“正直”乃是能持戒講威儀,身口無有放逸,心中無有邪念。這樣的有學之士,如果布施供養他們,必定能獲得巨大的福德果報。

  

  這裏有必有再說說有學與無學。《中阿含經》卷叁十也有“福德經”,其中也是給孤獨長者向佛請問“世中爲有幾福田人”,不過佛陀回答得比較詳細,其中列了九種無學和十八種有學,共計爲二十七種聖賢,稱他們皆可以作爲福田,接受居士們的供養與禮敬。

  

  九種無學:思法、不動法、退法、不退法、護法護則不退退、不護則退、實住法、慧解脫、俱解脫。

  

  十八有學:信行、法行、信解脫、見到、身證、家家、一種、種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

  具備福田者,除了上面所說的身口意叁者皆正直與真實以外,《諸德福田經》將佛弟子中的僧衆也列爲福田之一,指出僧衆若具備五德,供之即可得福。其五種標准是:“一者發心離俗,懷佩道故。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叁者永割親愛,無適莫故。四者委棄軀命,遵衆善故。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所謂大乘,也就是以度脫衆生苦患爲己任,“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即便是不直接去度化衆生,但是講求戒行,威儀細行具,能給衆生以樹立恭敬贊歎心者,皆可歸爲大乘之列。但嚴格地說,福田縱有千萬,還是以佛爲最勝,此外諸如阿羅漢、衆僧、父母、師長等皆爲福田。即是說,雖福田衆多,然以“佛及聖弟子爲福田”乃爲其本說,故阿羅漢有“應供”之稱。從原始佛教立場上講,所謂供養,一般以四事供養爲常見,所謂衣被、飲食、臥具及醫藥四類。至于後來以金銀珠寶或直接以貨幣形式而進行的供養,則是另當別論,此乃是順適時代發展而非因循守舊之必然産物也。(7.24.)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