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十四)~A 940經以草木爲喻,941經爲土丸粒爲喻,以此來說明我們生死以來的父母不計其數。

  

漫說《雜阿含》(叁十四)  

  

  (卷叁十四)  

  

  940經以草木爲喻,941經爲土丸粒爲喻,以此來說明我們生死以來的父母不計其數。其前提是“衆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兩個譬喻爲:“若此大地一切草木,以四指量,斬以爲籌,以數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所依父母;籌數已盡,其諸父母數猶不盡”;“此大地土泥悉以爲丸,如婆羅果,以數汝等長夜生死以來所依父母;土丸既盡,所依父母其數不盡”。此二譬喻實際上就是說我們早已經過了數不盡的累劫生生死死,而茫然不知本命的本際所在。針對于此,942~945經教導諸比丘,若見到衆生在“受諸苦惱”、“而生恐怖”時,一方面要進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也曾經或正在遭受著與衆生相同的苦厄,同時更需要發心救度諸苦惱衆生,“當勤精進,斷除諸有,莫令增長”。945經提到“若見衆生愛念歡喜者”,亦同樣生起慈悲之心:“如是衆生過去世時,必爲我等父母、兄弟、妻子、親屬、師友、知識”。這種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即佛教的慈悲離欲觀,比如說見到有姿色的女人,當以姊妹之想;若年紀稍長者,則以母親之想,從而滅除或降低自己的欲望。

  

  946經爲一位婆羅門與佛陀的一些對話。一位婆羅門來拜見佛陀,問“瞿昙!未來世當有幾佛?”佛陀回答說“未來佛者,如無量恒河沙”,未來之佛數也數不清,無量無邊,如恒河沙數——佛經中常用“恒河沙數”來形容數量之多。

  

  這位婆羅門聽了佛陀之說,心裏很高興,而且充滿信心地辭別佛陀——其潛臺詞是:既然未來佛不可勝數,那麼他如若隨佛出家,成佛也是早晚的事情,因爲未來佛很多。可是半道之上,他覺得有些後悔,原因是他只問了未來之佛,卻忘記問過去之佛。于是他半道上折返回來,向佛請教道:“雲何,瞿昙!過去世時複有幾佛?”佛陀回答“過去世佛亦如無量恒河沙數”。此時這位婆羅門聽了後又覺得心裏挺難過,既然過去佛有這麼多,而他直到現在才打算跟隨佛陀後面學習,覺得爲時太晚了。而眼前的不正是一位現世佛嗎?這個機會是多麼地難得,無論如何也不能再次錯失,于是他白佛:“唯願聽我于正法、律出家修梵行”。出家後的婆羅門,最終得阿羅漢果位。

  947經講一人一劫中所積累的遺骨如毗富羅山(王舍城附近的高山),“有一人于一劫中生死輪轉,積累白骨不腐壞者,如毗富羅山”。一劫中的白骨竟能高如大山,說明輪回之久;“若多聞聖弟子此苦聖谛如實知……斷叁結,得須陀洹”。那麼一劫究竟有多長呢?948經(949、950經大意相同)中就有一位比丘問到了這個問題。佛陀的回答是“我能爲汝說,而汝難知”。既然難知,“可說譬不”?佛陀作譬道:“譬如鐵城,方一由旬,高下亦爾,滿中芥子,有人百年取一芥子,盡其芥子,劫猶不竟。”一由旬是多大呢?最大是六十裏,最小是叁十裏。芥子是芥菜的種子,十分微小。方圓叁十裏裏都是芥子,如果一百年取一粒,當把方圓叁十裏的芥子全部取完的時候,一劫還沒結束。這樣一來,“劫”這個時間概念就十分嚇人了。可是佛陀並不是用“劫”來嚇唬我們,而實際上是告誡我們當珍惜光陰,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故而應該當下“斷除諸有,莫令增長”。(6.20.)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