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7經爲釋氏摩诃男向佛陀請教的相關問題(信、戒、聞、施、證):摩诃男問佛:居士要怎樣做,才能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優婆塞?佛陀回答:“在家清白修習淨住,男相成就,作是說言:我今盡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爲優婆塞,證知我!是名優婆塞。”此處爲歸依叁寶,矢志不渝。這裏的“男相”,是針對“清白修習淨住”而言,大約是指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持守五戒。
“雲何名爲優婆塞信具足?”佛答:“優婆塞者,于如來所正信爲本,堅固難對,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余世間所不能壞。”這裏是指對佛的信仰。
“雲何名優婆塞戒具足?”答:“雲何名優婆塞戒具足?”答:“離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不樂作。”對于五種惡事都不恥于爲,此爲五戒。
問:“雲何名優婆塞聞具足?”答:“聞則能持,聞則積集,若佛所說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悉能受持。”此處爲聞佛說法而能如實受持,是名善聞。
問:“雲何名優婆塞舍具足?”答:“舍具足者,爲悭垢所纏者,心離悭垢,住于非家,修解脫施、勤施、常施,樂舍財物,平等布施。”此處爲教誡優婆塞常行布施,舍小家而爲大家,且進行平等布施,無分別貢高心。
問:“雲何名優婆塞智慧具足?”答:“謂此苦如實知,此苦集如實知……。”即深切證知四聖谛。
928經是佛陀回答在家學佛所能證得的叁果——這裏需要注意,在家居士可以證叁果,但是佛陀並未交待是否可以證得四果。從這裏我們可以斷知,欲證四果阿羅漢,非現比丘相不可,否則極難斷除。
問:“雲何名優婆塞須陀洹?”答:“叁結已斷已知。”叁結爲身見、戒取、疑。
問:“雲何名優婆塞斯陀含?”答:“謂叁結已斷已知,貪、恚、癡薄。”
問:“雲何名優婆塞阿那含?”答:“五下分結已斷已知。”五下分結爲身見、戒取、疑、貪欲、嗔恚。
929經敘述優婆塞所應具足的十六法。
問:“雲何爲滿足一切優婆塞事?”做一名最爲圓滿、最爲稱職的優婆塞。
答:其次序爲:信、戒、施、聞、受持、順行法次法向(觀察、修習),最後了達深義。
問:“雲何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不安慰他?”
答:共爲八種——此八種,即表現爲只能夠自己做到,而不能使他人同時做到。
1、自己立信,而不能使他人樹立正信;
2、自己能持淨戒,而不能使他們持戒;
3、自己能布施,不能勸使他人布施;
4、自己能親近善知識(聞),而不能勸化他人聽聞正法;
5、自己聞法能持,而不能使他人持;
7、自己能觀察妙義,而不能使他人觀察妙義;
8、自己能知深法,法次法向而修,而不能使他人法次法向。
問:“優婆塞成就幾法自安安他?”
答:對于上述八法,不僅自己能做到,同時也能使他人同時做到。如此一來,便可以成就十六法。佛陀最後說:“若優婆塞成就如是十六法者,彼諸大衆悉詣其所,謂婆羅門衆、刹利衆、長者衆、沙門衆,于諸衆中威德顯曜,譬如日輪,初、中及後,光明顯照。……若優婆塞十六法成就者,世間難得。”
930經,此經爲佛陀爲摩诃男作記說。摩诃男問:“世尊!此迦毗羅衛國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我每出入時,衆多羽從,狂象、狂人、狂乘常與是俱。我自恐與此諸狂俱生俱死,忘于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終之時,當生何處?”摩诃男在外面經常見到一些精神失常的人,他擔心自己會受到他們的影響而不能守住正念,故而請佛陀記說。
佛陀對于摩诃男可謂百般安慰:“莫恐!莫怖!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因爲摩诃男一生護持正法,布施行善,死後怎麼可能會生入惡趣呢?佛陀作譬道:“譬如大樹,順下、順注、順輸,若截根本,當墮何處?”摩诃男答:“隨彼順下、順注、順輸。”此謂水到渠成,是外力無法阻擋的。爲什麼?因爲摩诃男“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冢間,風飄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從這段表述中,我們似乎看到了唯識的影子。精神與意識並不完全統一,它們之間是可以分離的。當色身消失殆盡,然而心識依舊不會隨之消失,這也是種子識的理論源頭之一。(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