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6經是佛陀對诜陀迦旃延的開示,即將比丘與良馬作一番對比:比丘不應有貪欲,如良馬不貪糧食,唯念駕乘。佛陀實際上就是在告誡迦旃延:應修真實禅,莫修強良禅:“當修真實禅,莫習強良禅,如強良馬,系槽枥上,彼馬不念:我所應作,所不應作,但念欲草。”什麼叫強良禅?若從字面上看,似乎是表面勉強保持甯靜,其實內心已處于十分散亂的狀態。若從義理而言,該禅是順隨五蓋而修習禅定,與出離、如實知並不相應。而與強良禅相對應的即“真實禅”,即依所緣修禅,然後能超越所緣。修真實禅而棄強良禅,就是在教導弟子把握修禅中的核心要領。就好像“強良馬”(野馬,未被調伏之馬)與“真生馬”,它們的差別在于:強良馬並不是把心思放在自己該幹的事情上,即系念于駕乘,如何跑得更快更穩,如何使主人更加滿意,而是將全部心思集中到槽枥之中的糧草,老是琢磨著什麼時候能回到那些甘甜豐盛的糧草面前美美地吃上一頓。而真生馬卻正好相反,雖有豐美的水草擺在眼前,卻並不是非常地歡喜,其滿腦子所想念的,便是“駕乘之事”。
作爲比丘也是這樣,所謂“不念貪欲纏,住于出離如實知,不以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纏)而求正受(禅定)”。比丘除了不依五蓋而修禅外,同時還要不依六大(地、水、火、風、空、識)而修禅,乃至不依非想非非想而修禅。
在具體的修法上,佛陀主張:“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于水、火、風……非想非非想入處想。此世他世,日、月、見、聞、覺、識,若得若求,若覺若觀,悉伏彼想”,這便是真實禅,即上面我們所講的依所緣修禅(如六大、四禅定等),而能超越所緣,此即佛陀所講的“于地想能伏地想”(乃至“悉伏彼想”)的真正用意。如果我們依于地想,卻不能伏于地想而是圍著地想打轉,那麼永遠談不上更高次第的禅定。(6.6.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