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十二)~K 917經、918經:此二經所述叁種調馬之術以及聲聞的叁種區別。

  

  917經、918經:此二經所述叁種調馬之術以及聲聞的叁種區別。

  

  佛告比丘,“世間有叁種調馬”。何等爲叁種?

  

  1、有馬捷疾具足、色不具足、形體不具足;

  

  2、有馬色具足、捷疾具足、形體不具足;

  

  3、有馬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

  

  與此叁種調馬相應,“有叁種調士夫相”:

  

  1、有士夫捷疾具足、色不具足、形體不具足;

  

  2、有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不具足;

  

  3、有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

  

  上面分別講了叁種馬和叁種人。第一種是“捷疾具足”,是指很有腳力,跑路很快;但是“色不具足”(毛色不好或外表不好看),而且“形體不具足”(就是體格不健壯)。第二種是腳力好,外相也不錯,但是體格不達標;第叁種是外表、腳力和體格都十分具足。只有叁種優勢都具備,才稱得上是馬中之駿,人中極品。

  

  佛陀用此譬喻的用意也是十分明顯的,以叁種士夫爲例:

  

  第一種,“捷疾具足、色不具足、形體不具足”。

  

  捷疾具足:能證四谛之理,能斷身見、戒取、疑叁結,而得預流果。

  

  色不具足:“若有問阿毗昙、律,不能以具足句味,次第隨順,具足解說”。能證果位,但是對于論與律並不熟悉了知,不能做到對答如流。

  

  形不具足:“非大德名聞,感致衣被、飲食、床臥、湯藥、衆具”,就是在德行方面修得還不夠,得不到居士們自發的恭敬與四事供養,貧困交加,孤獨無援。

  

  第二種,“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不具足”,在證果(究竟苦邊)與通達智慧方面無可挑剔,但是福德不夠,得不到大家的衣食供養。

  

  第叁種,可謂叁者兼備,福慧雙修。

  此叁種士夫,可以說是聲聞弟子中的叁種表現。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後世對于羅漢的定位方面存有偏差,我們往往將聲聞定位爲第一種,即“捷疾具足、色不具足、形體不具足”,也就是只顧自己解脫,不願意爲衆生說法,喜歡苦行,得不到或不願意得到四衆們的衣食供養,只顧自利不願利他。問題是我們只著眼于第一種,卻忽視了後面兩種士夫聲聞,實際上佛陀是很傾向于第叁種聲聞弟子的(“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第叁種聲聞可以說兼顧了自利與利他,而且也很好地處理了此二者的關系。我們有時講“內修菩薩行,外現聲聞相”或“內修聲聞,外現菩薩”,都是在講自利于利他的關系。但無論是屬于哪一種聲聞,其根基乃是“捷疾具足”,也就是必須具備良好的個人品德修養(也就是一心趨于于自我解脫)。如果喪失了“捷疾具足”,無論其色(辯才無礙)其形(名聞利養)如何具足,都是無助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從這個意義上講,自利再要緊不過。當然如果我們說“利他也是自利”也未嘗不可。但是話又說回來了,如果自家功底不過硬,要想幫助別人恐怕也是心余而力不足。比如說我們撐船渡人,要想把乘客安全無恙地運抵彼岸,首先我們得保證渡筏本身完好無損(當然也需要撐船好技術)。如果這只渡筏行至水中央卻自動下沈無力自保,弄不好乘客還會叫苦不疊:早知道坐這等破筏被水淹死,還不如在彼岸裏受苦呢!爲啥?在彼岸苦是苦點,但起碼暫時還沒有性命之虞啊。所以說一千道一萬,“沒有金剛鑽”,還是“別攬瓷器活”罷。(5.19.)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