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十二)~I 915經是刀師氏诘問于佛:“若欲安慰一切衆生者,以何· · ·

  

  915經是刀師氏诘問于佛:“若欲安慰一切衆生者,以何等故,或爲一種人說法?或不爲一種人說法?”而這位刀師氏所問的情況也的確如此,但是他不明白佛陀爲何如此,這便是典型的“對機說法”。佛陀倒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列舉了兩個譬喻:

  

  譬喻一(叁種田喻)“譬如有叁種田,有一種田沃壤肥澤,第二田中,第叁田塉薄。雲何,聚落主!彼田主先于何田耕治下種?”

  

  譬喻二(叁水器喻):譬“如士夫有叁水器喻:第一器不穿不壞,亦不津漏。第二器不穿不壞,而有津漏。第叁器者,穿壞津漏。雲何,聚落主!彼士夫叁種器中,常持淨水著何等器中?”答案是顯然的。

  

  很顯然,一般人肯定是先撿最肥沃的土地耕種,再擇中田最後選擇貧脊的土地。爲什麼要這樣選擇?“不欲廢田存種而已”。同理,取水肯定先撿完好無損的,再選擇其次,最後無瓶可用,壞的也可以將就著使用——這是共性思惟,絕大部分人都會這樣選擇。

  

  聚落主的回答,實際上就已經替佛陀作了完美的回答。故而佛陀對此廣說道:

  

  第一,佛陀的出家弟子們——比丘比丘尼,就等于是“沃壤肥澤田”和“不穿不壞亦不津漏”的水器。佛陀經常爲他們開演正法,初中後皆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他們聞法之後,都會按照佛陀所教導的那樣去如實而修。“佛所說法,我悉受持,令我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

  

  第二,佛陀的居家二衆弟子——優婆塞、優婆夷,佛陀也會給他們開演最好的佛法,“彼聞法已,依于我舍、我洲、我覆、我蔭、我趣,常以淨眼,觀察我住”。這樣的居家弟子,佛陀也會傾力而教誡,可稱之爲中等之田和中等之水器(“不穿不壞但有津漏”)。

  

  第叁,而那些外道們——比如說尼乾子們,佛陀有時也會爲他們說法,“然其彼衆于我善說法中,得一句法,知其義者,亦複以義饒益,安隱樂住”。就是說佛陀雖然對屬于自己的四衆弟子演說正法,但也從來沒有舍棄過教外的那些人士,甚至連外道尼乾子他也會時而爲他們說法。他們雖爲外道,但只要接收哪怕是“一句法”,也完全可以獲得無上的法益,令自己“安隱樂住”。這樣的人,可歸爲第叁類,即塉薄之田和“穿壞津漏”之器,雖然它們根機很差,但同樣可以從佛法中汲取營養。

  

  這則經典可以是佛陀“對機施教”的具體運用,所謂上上之人能得上上之利,中中之人可得中中之利,而下下之人也能得些須法乳福利。(5.6.)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