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9經爲調馬經。有一位調馬聚落落主(負責調教馬匹的武士)來拜見佛陀。佛陀問道:“調伏馬者,有幾種法?”調馬聚落主回答:“有叁種。何等爲叁?謂一者柔軟,二者剛強,叁者柔軟剛強。”這裏所講的便是管理學和教育學所講的叁種模式,即和風細雨型(溫柔)、電閃雷鳴型(強硬)、恩威並重型(軟硬兼施、剛柔相濟、胡蘿蔔加大棒)。如果從教育學方面來講,這就叫作因機施教,對于不同的學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手段,孔子是這方面的高手,釋迦佛在這方面絲毫不爲遜色。
佛陀聽後問:“若以叁種法,馬猶不調,當如之何?”對于性格較爲溫和的馬匹可以施以剛強,而對脾氣比較火暴的烈性馬,則施以柔軟的辦法,順其性情慢慢予以調理;如果是介于溫和與爆烈之間,則采用剛柔並用。如果遇到那種軟硬不吃、難以馴服的馬匹,又如何施以調禦之法呢?對于佛陀的提問,那位聚落主回答倒頗爲爽快:“便當殺之!”——這完全符合職業軍人的說話風格。從武士的這句話中,使我想起了大周皇帝武則天:域外進貢了一匹上等且難以調服的烈馬獻給李世民,這位威武皇帝興致勃勃地翻身上馬,准備在衆臣面前露一手。沒曾想沒幾個回合便被烈馬甩出老遠。後來武則天看到此馬難以調伏,轉身從隨從侍衛腰中抽出鋼刀,一刀便將烈馬首級砍落于地。此舉著實令李世民及滿朝文武大爲驚駭!
當然,如果大家都仿效武則天以及這位調馬軍官那般“便當殺之”,那麼天下良馬便會從此絕迹不存。爲何這樣說?如若見到不聽話的馬就一刀結果了它,而遇到那些不聽話的臣民百姓,難道也是悉將誅滅麼?顯然不現實。故而這種一了百了的笨辦法,是不爲佛陀所稱道的,何況佛陀是標准的慈悲主義者,決不允許濫殺無辜。而佛陀號稱“無上調禦丈夫”,他也有叁種法來調禦衆生。此叁種法和調馬聚落主的名稱完全一樣,所謂“一者柔軟,二者剛強,叁者柔軟剛強”。
這位馴馬官聽後十分納悶,繼而問道:“若叁種調禦丈夫猶不調者,當如之何?”
佛陀答道:“叁事調伏猶不調者,便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我法有所屈辱!”聚落主一聽便頗感驚詫:“瞿昙法中,殺生者不淨,瞿昙法中不應殺,而今說言:不調伏者,亦當殺之?”佛教不是堅決反對殺生嗎?怎麼能自食其言呢?當然,如來法中肯定是不會去殺生的,但是這個“殺生”並不是取人性命,而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殺生”。因此佛陀說“如汝所言:如來法中,殺生者不淨,如來不應有殺”。但是,“然我以叁種法調禦丈夫,彼不調者,不複與語,不複教授,不複教誡”。在這裏,“不複與語”就是不跟他說話,佛教稱爲“默擯”;“不複教授”就是從此不再給予他任何教導;“不複教誡”就是不再對他進行言傳身教,指點迷津,糾正偏差。從我個人的理解來看,佛陀所說的“叁事調伏猶不調者”,主要是指那些缺乏道心,或者貢高我慢之心十分嚴重的出家比丘。佛陀對此解釋說:“若如來調禦丈夫,不複與語,不複教授,不複教誡,豈非殺耶?”所以說,佛陀所謂的“便當殺之”,便是從精神上對不服調禦者的製裁與懲罰。這是佛陀教育理念的重要表達,需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