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十一)~E 880經~882經,此叁經敘述不放逸的功德。

  

  880經~882經,此叁經敘述不放逸的功德。880經敘述修習禅法的根本,在于不放逸:“譬如有人作世間建立,彼一切皆依于地;如是比丘修習禅法,一切皆依不放逸爲根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轉。比丘不放逸者,能修四禅。”此處將不放逸視作修習禅定的基礎,就好比大地,世間人無論建造房屋還是從事一切活動,都是以大地爲活動基地,所謂“萬丈高樓從地起”,修習禅定亦得如是,離開不放逸,禅定將變得一無是處。所謂善心專注,就不會昏睡、不掉舉,能去五蓋。五蓋去除而禅定自現,故而881經說,“如是比丘能斷貪欲、嗔恚、愚癡”,皆是由于修行不放逸之故。而882經則敘述種種善法均以不放逸爲根本。這些譬喻分別是:

  

  1、譬如百草藥木,皆依于地而得生長;

  

  2、譬如堅固之香,赤旃檀爲第一;

  

  3、譬如水陸諸華,優缽羅華(青蓮華)爲第一;

  

  4、譬如陸地生華,摩利沙華(素馨蔓花)爲第一;

  

  5、譬如一切畜生迹中,象迹爲上;

  

  6、譬如一切畜生,師子爲第一,所謂畜生主;

  

  7、譬如一切屋舍堂閣,以棟爲第一;

  

  8、譬如一切閻浮提果,唯得閻浮名者,果最爲第一,

  

  9、一切俱毘陀羅樹(黑檀樹),乃以薩婆耶旨羅俱毘陀羅樹;

  

  10、譬如諸山,以須彌山王爲第一;

  

  11、譬如一切金,以閻浮提金爲第一;

  

  12、譬如一切衣,以伽屍國産的細氎爲第一;

  

  13、譬如一切色中,以白色爲第一;

  

  14、譬如衆鳥,以金翅鳥爲第一;

  

  15、譬如諸王,以轉輪聖王爲第一;

  

  16、譬如一切天王,四大天王爲第一;

  

  17、譬如一切叁十叁天,以帝釋爲第一;

  

  18、譬如焰摩天中,以宿焰摩天王爲第一;

  

  19、譬如兜率陀天,以兜率陀天王爲第一;

  

  20、譬如化樂天,以化樂天王爲第一;

  

  21、譬如閻浮提一切衆流皆順趣大海,以大海者最爲第一;

  

  22、譬如一切薩羅(池),阿耨大薩羅爲第一;

  

  23、譬如諸大身衆生,羅睺阿修羅最爲第一(據說可以遮天蔽日);

  

  24、譬如一切諸神力,以天魔波旬爲第一;

  

  25、譬如一切法衆,如來衆爲第一;

  

  26、譬如一切所有諸界苦行,梵行聖界爲第一。

  

  第883經敘述各種四種禅定,主要有:

  

  1、叁昧善,非正受善;正受善正受善,非叁昧善;叁昧善,亦正受善;非叁昧善,亦非正受善。

  

  2、有禅住叁昧善,亦住正受善;有禅住正受善,非住叁昧善;住于叁昧善,亦住于正受善;非住于叁昧善,亦非住于正受善。

  

  3、叁昧起善,非正受起善;正受起善,非叁昧起善;叁昧起善,亦正受起善;非叁昧起善,亦非正受起善。

  

  4、叁昧時起善,非正受時善;正受時善,非叁昧時善;叁昧時善,亦正受時善;非叁昧時善,亦非正受時善。

  

  5、叁昧處善,非正受處善;正受處善,非叁昧處善;叁昧處善,亦正受處善;非叁昧處善,亦非正受處善。

  

  6、叁昧迎善,非正受迎善;正受迎善,非叁昧迎善;叁昧迎善,亦正受迎善;非叁昧迎善,亦非正受迎善。

  

  7、叁昧念善,非正受念善;正受念善,非叁昧念善;叁昧念善,亦正受念善;非叁昧念善,亦非正受念善。

  

  8、叁昧念不念善,非正受念不念善;正受念不念善,非叁昧念不念善;叁昧念不念善,亦正受念不念善;非叁昧念不念善,亦非正受念不念善。

  

  9、叁昧來善,非正受來善;正受來善,非叁昧來善;叁昧來善,亦正受來善;非叁昧來善,亦非正受來善。

  

  10、叁昧惡善,非正受惡善;正受惡善,非叁昧惡善;叁昧惡善,亦正受惡善;非叁昧惡善,亦非正受惡善。

  

  11、叁昧方便善,非正受方便善;正受方便善,非叁昧方便善;叁昧方便善,亦正受方便善;非叁昧方便善,亦非正受方便善。

  

  12、叁昧止善,非正受止善;正受止善,非叁昧止善;叁昧止善,亦正受止善;非叁昧止善,亦非正受止善。

  

  13、叁昧舉善,非正受舉善;正受舉善,非叁昧舉善;叁昧舉善,亦正受舉善;非叁昧舉善,亦非正受舉善。

  

  14、叁昧舍善,非正受舍善;正受舍善,非叁昧舍善;叁昧舍善,亦正受舍善;非叁昧舍善,亦非正受舍善。

  

  在本經之中一口氣列舉了十四個四種禅定,其核心即是叁昧與正受二名相。叁昧即是正受,從理論上並沒有什麼根本性的不同;而從本經中,我們又似乎可以覺察出此二者尚有某些不同,否則就沒有必要翻來覆去地變換出各種名稱。“定心而離邪亂稱爲“正”,無念無想而納法在心稱爲“受”,猶如明鏡之無心現物”(佛光大辭典)。而《觀經玄義分》:“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叁昧相應,名爲正受。”而叁昧稱爲叁摩地,通過叁昧可以生起正智慧從而覺悟真理。從這個意義上講,正受是一種禅定的狀態,而叁昧是從禅定中悟出一些真知灼見,即由定發慧的必經階段。(4.19.)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