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5~879經均敘述“四正斷”,故名其爲“四正斷經”。四正斷又名四正勤——北傳譯爲四正斷,南傳譯爲四正勤。經中列出了四正斷的名稱,但何謂四正斷,並未給予十分詳細的解釋。“何等爲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叁者隨護斷,四者修斷。”在877經中,對于四正斷分別有了簡略的闡釋,分別爲:
斷斷:“謂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心攝受,是爲斷斷”;
律儀斷:“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律儀斷”;
隨護斷:“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隨護斷”;
修斷:“已起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爲修斷”。
通過上面的經句,我們不難看出,四正斷的核心部分實際上就是四句,即“已起惡法令斷,未生惡法令不起;未生善法令生起,已生善法令增益”。而在879經中,對四正斷又作了一些解釋,其中對律儀斷的敘述:“雲何律儀斷?若比丘善護眼根,隱密、調伏、進向;如是耳、鼻、舌、身、意根善護、隱密、調伏、進向,是名律儀斷”;對于隨護斷:“若比丘于彼彼真實叁昧相善守護持,所謂青瘀相、脹相、膿相、壞相、食不淨相,修習守護,不令退沒,是名隨護斷”,此處著眼于修定,並在定中樹立起不淨觀,重點是對色身的觀想以及對飲食貪欲的觀照;而關于修斷:“若比丘修四念處等,是名修斷”,則主要著眼于四念處的修習,其他諸如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四道、四法句等,皆可列爲修習之中。
關于四正勤,參考一下相關資料(《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主要表述爲:
1、爲斷已生之惡法而一心勤精進。即于念處觀時,若有懈怠心、五蓋等諸煩惱覆蔽心,使遠離信等五種善根,爲斷除這類已生之惡,須一心勤精進,以方便除斷。
2、爲使未生之惡法不生而一心勤精進。即于念處觀時,懈怠心、五蓋等煩惱心雖未生,因恐其後生起而遮蔽信等五種善根,遂一心勤精進,方便遮止使令不生。
3、爲使未生之善法生起而一心勤精進。即于念處觀時,爲使未生起的善根生起,一心勤精進而方便修習,使彼善根生起。
4、爲使已生善法增長而一心勤精進。即于信等善根生起時,爲使之增長而勤精進方便修習,令無退失而得以增長成就。
前兩種可以說是完全意義上的“斷”,即令惡法斷滅(止惡);後兩種也許稱爲“勤”更爲合適,即勤修善法(修善)。(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