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十一)~C 873經敘述四種調伏衆,分別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與優婆夷。

  

  873經敘述四種調伏衆,分別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與優婆夷。佛稱贊此四種調伏衆爲“善衆”,所謂“若才辯無畏,多聞通達法,行法次法向,是則爲善衆。”除此外,像諸如能夠攝持淨戒,能夠做到博聞多知,能夠對佛法僧叁者生起堅定的信仰(指居士),都可以納入到“善衆”的範疇。其他諸如柔和、無畏、通達法、說法、法次法向、隨順法行等等,皆可以稱之爲善衆。對于這些善衆們,他們就好像日光那樣,不僅可以照亮自己,並且還可以給別人以光亮和溫暖,也就是自利與利他能夠二者兼顧。

  

  874經講叁種子,所謂“隨生子”、“勝生子”、“下生子”。所謂隨生子,“謂子父母不殺、不盜……子亦隨學不殺、不盜……”。這裏有兩種情況,首先便是受到遺傳基因的影響,父母一生老實忠厚,他們的孩子一般不會壞到哪兒去;第二種便是家庭環境的影響,這種環境包括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身教和言教並進,使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的感染與熏陶。在這裏,父母持戒,子女也能持戒,一般稱之爲“佛化家庭”。第二種是勝生子,所謂“勝生子”,“若子父母不受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戒,子則能受不殺……不飲酒戒”。在這裏,父母與子女相比,差距就産生了:父母對于五戒不能持,子女卻能夠把戒條奉行得很好,所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當然,也有一代不如一代的,這就是“下生子”。“若子父母受不殺……不飲酒戒,子不能受”,父母能夠做到,子女卻做不到。這種情況很多,時下尤爲明顯——具體就不再展開了,免得啰嗦。當子女的,我覺得盡量能夠讓父母省省心,而不要讓他們爲自己的事情操心傷神。現如今能夠做到“隨生子”的標准,已經十分難得;倘若能達到“勝生子”,則更爲稀有;盡量不要去當一代不如一代(如啃老族)的“下生子”。正如偈頌所說:“生隨及生上,智父之所欲;生下非所須,以不紹繼故。爲人法之子,當作優婆塞,于佛法僧寶,勤修清淨心,雲除星光顯,光榮眷屬衆。”中國傳統講“衣錦還鄉”,講“光宗耀祖”。依本經看來,人生最大的成就,莫過于做一名虔誠奉佛的優婆塞。居家信佛須持守五戒,這個五戒範圍極廣。比如說戒殺,我們可以理解爲處處替民著想,爲民作主,心裏時刻裝著老百姓;戒盜,即立足本職,不貪汙不受賄,不巧取豪奪,不魚肉蒼黎;不邪淫,可以理解爲作風正派,不沾花惹草,夫婦相互忠誠不二;不雇主,可以解釋爲實事求是,不迎合不溜須不謅媚,敢于講真話,講實話;不飲酒即不貪杯,不沈緬于無謂應酬,不大吃大喝……因此在新的曆史時期,對于五戒的內容,也要作些符合時代要求的適宜闡解。佛教自古以來就有很強的自我適應性,自身生命力旺盛,不保守僵化,不固步自封。這也是佛教曆經二千年而依然熠熠生輝的根本原因所在。(4.17.)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