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十)~A 第830經、831經敘述一位名叫“迦葉氏”的比丘——大約是以“迦葉”爲姓氏,起初對佛陀製戒說戒不太感興趣,甚至還有些抵觸情緒。

  

漫說《雜阿含》(叁十)

  

  (卷叁十)

  

  第830經、831經敘述一位名叫“迦葉氏”的比丘——大約是以“迦葉”爲姓氏,起初對佛陀製戒說戒不太感興趣,甚至還有些抵觸情緒。後來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便向佛陀行忏悔。佛陀很慈悲,接受了他的忏悔。經中敘述佛陀在崩伽聚落居住,經常爲大家“說戒相應法,贊歎是戒”。而置身于聽聞衆中的迦葉比丘對此“極心不忍不喜”,大約是十分反感,並經常發牢騷:“此沙門極贊歎是戒,極製是戒。”這裏的“極製是戒”可以倒過來讀成“是戒極製”,意思說佛陀所製定的這些戒條,實在是過于嚴厲了。關于佛陀製戒的經過,可以理解爲比丘違規犯戒的經過。就是說,每條戒的製定,都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對應性。比如說戒淫,說明當時肯定有比丘在生活作風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出家後與俗妻共宿)。在佛陀製戒的過程中,自然也有一小部分人不太樂意,表示反對——這種反對未必公開化,可以用其他某種方式表達出來,甚至是一種意行,于身行、言行方面均無表示。但是這位迦葉比丘卻似乎公開表態了,聲稱這些戒律過于嚴厲,搞得大家做事都礙手礙腳,令人心情極不爽快。類似于這種言論在當時具有著一定的市場,不僅在佛陀住世時,在佛陀滅度後則更爲嚴重。摩诃迦葉尊者所主持的第一次佛經(戒律)結集,即與此有著莫大的關聯。

  

  世尊在崩伽聚落居住一般時間後,便回到了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待世尊去後不久,這位迦葉比丘“心即生悔”,後悔自己當初莽撞,“于世尊所,心不忍不喜,心不歡喜,而作是言:“沙門極製是戒,極贊歎是戒。””于是就去孤獨園向佛陀忏悔。佛陀哪裏還記得這些小事呢?“汝何時于我所,心不忍不喜,不生欣樂……?”對于知錯並能改錯的比丘,佛陀一貫都是十分慈悲寬容的。他對迦葉比丘的忏悔表示哀愍接受,並予以贊揚,說“如是悔者,善法增長,終不退減”。不僅如此,佛陀當面向迦葉比丘一再重申製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于上座比丘而言,他們完全有贊歎製戒的責任和義務。因爲只有諸上座比丘們從一開始就贊歎製戒並重于學戒,可以在比丘中起著表率帶頭作用,“大師所贊歎者,余人亦當與相習近親重,同其所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若諸上座比丘對于製戒學戒皆保持沈默,那麼又如何讓普通的比丘們自覺遵守戒律呢?(4.4.)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