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八)~C 754~757經(舍利弗經)

  

  754~757經(舍利弗經):此四經內容大體相同。在749經中,佛陀曾經闡述了八正道中“正見”的殊勝作用。舍利弗尊者白佛言:“世尊!所謂賢聖等叁昧根本衆具,雲何爲賢聖等叁昧根本衆具?”此話的意思是“成就聖賢之定,需要具備哪些要件”。佛陀說“謂七正道分爲賢聖等叁昧,爲根本,爲衆具”。這裏面講的是八正道的前七正道,就是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七種,最後一個是正定,前七正道便是第八正道的基業。若前七未成就,則第八正定道亦無法成就。所謂“于此七道分爲基業已,得一其心,是名賢聖等叁昧根本衆具”。這裏的“得一其心”很重要,我們的心神容易散亂,喜歡顧東顧西,很難做到專心致志;而叁昧就是爲了對治我們的散亂之心。當然,修習叁昧的法門很多,比如說念佛法門也講“念佛叁昧”,習禅更講究叁昧。不過念佛時間久了,容易昏沈,思想上會陷入開小差,因此念佛法門收效並不是很迅速;而修習禅定雖見效很快,然又極易落入掉舉之中,弄得心神不甯,整天精神恍惚,七上八下。因此古賢大德從實際出發,抛開門戶之見,主張“禅淨雙修”,不失爲明智之舉。

  

  758經(畏經):本經敘述世間叁種母子無怖畏,實爲母子有怖畏。真正母子無怖畏是老畏、病畏與死畏,而修習八正道,能斷這些怖畏。經首說:“無母子畏,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而不能知無母子畏,有母子畏。”經中的“母子畏”,似乎可以解讀爲“孩子找不到母親的那種恐怖與懼怕”或“母親丟失孩子後的那種驚恐”。佛陀說“有叁種無母子畏”,而此叁種“畏”乃是“愚癡無聞凡夫所說”,是世俗的看法,並不是正知正見。哪叁種?

  

  第一種是兵荒馬亂之時,“兵凶亂起,殘害國土,隨流波迸”,進而導致“子失其母,母失其子”,這是十分可怕的,令人痛心疾首;

  

  第二種是“大火卒起,焚燒城邑聚落,人民馳走,母子相失”;

  

  第叁種是“山中大雨,洪水流出,漂沒聚落,人民馳走,母子相失”。

  

  此叁種怖畏,的確令人同情,比如說這次日本地震與海嘯,使得一萬余人喪失性命,無數人無家可歸,而母子永離也是在所難免,這些都是世間可怖畏之事。

  

  但是在佛陀看來,這些都未必屬于真正值得怖畏的。對于上述叁種怖畏,比如說母子相失,或許也有團聚的可能。而佛陀認可並予以“記說”的也同樣有叁種怖畏,“有叁種無母子畏,是我自覺成叁菩提之所記說”。哪叁種?

  

  第一種,“子若老時,無母能語:子!汝莫老,我當代汝!其母老時,亦無子語:母!令莫老,我代之老!”

  

  第二種,“有時子病,母不能語:子!令莫病,我當代汝!母病之時,子亦不能語:母!莫病,我當代母!”

  

  第叁種,“子若死時,無母能語:子!令莫死,我今代汝!母若死時,無子能語:母!令菲死,我當代母!”

  

  從現實角度上講,子與母或母與子之間那種親情,是任何其他感情都無法替代的,尤其是母對子的那份親情,最爲真摯,最爲無私。然而無論這種親情是多麼的無私真摯,在老、病、死面前,都顯得那麼得蒼白無力,縱然面對親人的老病死是多麼的傷心欲絕,也無濟于事。因爲此老病死叁者,是任何人、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無法讓他人替代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至于何種法門能“斷彼叁畏”,自然是“八支道分”,這是佛教一貫的主張:有生就必有死;欲斷生死,只有不生,方能不死。除此之外,別無他法。而八支道公,正是指引我們走向不生不死的一盞明燈。(3.14.)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