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六)~G 686經、687經(獅子吼經):本經敘述佛之六種智力。

  

  686經、687經(獅子吼經):本經敘述佛之六種智力。

  

  在686經中,佛陀對如來所具有的六種智力敘述道:“如來有六種力,若六種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于大衆中作獅子吼。”這六種力分別是:

  

  1、處非處如實知——知處、非處力;

  

  2、過去、未來、現在心樂法受如實知——知業報力;

  

  3、對于禅、解脫、叁味、正受能如實而知——一切諸禅叁昧力;

  

  4、如來對過去種種宿命之事都如實而知——知宿命力;

  

  5、如來以天眼淨過于人眼,見諸衆生死此生彼——知天眼力;

  

  6、如來結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乃至于衆中師子吼而吼——漏盡力。

  

  而在687經中,世尊爲了證實自己的確具備六力,便對弟子們說:“若有來問我如來處非處智力,如如來處非處智力所知見覺,成等正覺,爲彼記說……。”也即是說,假如有人來請教如來所具備的六力,如來不僅會詳細地爲之解答,而且會告訴他事情的真相,對深奧法義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說,即“記說”。

  

  688經~691經(七力經):此四經詳細七力。經中說:“有七力。何等爲七?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在此688經、690經二經的偈言裏,佛陀說“成就七力者,得盡諸有漏”;“七力成就者,疾斷諸有漏”,說明成就七力所具有的甚深功德,而且還具有斷諸有漏的功效。而691經對七力進行廣說,其中談到慚力與愧力時說:“何等爲慚力?謂恥惡不善法;何等爲愧力?于可愧事愧,愧起惡不善法。”至于七力的其他五力,我們在前經中都有所涉及,此處不再重複。

  

  692~693經(八力經):此二經敘述何謂八力。此八力爲特種的八力,分別爲:“自在王者力、斷事大臣力、結恨女人力、啼泣嬰兒力、毀訾愚人力、審谛黠慧力、忍辱出家力、計數多聞力”。對上述八力,如何進行理解呢?

  

  1、自在王者力者,王者現自在威力;

  

  2、斷事大臣力者,大臣現斷事之功力;

  

  3、結恨女人力者,女人之法現結恨力;

  

  4、啼泣嬰兒力者,嬰兒之法現啼泣力;

  

  5、毀訾愚人力者,愚人之法觸事毀訾;

  

  6、審谛黠慧力者,智慧之人常現審谛;

  

  7、忍辱出家力者,出家之人常現忍辱;

  

  8、計數多聞力者,多聞從這常現思惟計數。

  從上述八力可以看出,這種“力”,似乎可以理解爲某種特征或特長,比如說國王的特點是“自在威力”,說明國王權力無有製衡,可以隨心所欲、來去自由,無有約束;大臣的特點是“斷事”,即處理公務,審案斷獄,協助國王料理國家政事;而女人的特點就是“結恨”,大約是女人情深意重,一旦失戀,便容易忿忿不平,抑郁難消,從此“結恨”(由愛而生恨);嬰兒的特點便是喜歡哭鬧(啼泣),因爲受到身體機能的限製,一旦有恐懼或饑寒疼痛時,只能用哭鬧的方式來加以表達;而愚蠢的人就會打擊毀謗他人,有時當面說好話,背後盡捅刀子,極盡毀訾,因此那些喜歡用暗箭傷人的家夥,都可以歸爲“愚人”之列。而智慧之人呢,其顯著特點便是“審谛”,審是仔細,谛是真實、不顛倒,二者結合,可理解爲對真理的觀察與思考。智慧之人一般都是少言寡語的,喜歡沈思,但是總是語出驚人,一語中的。而出家師父呢?其顯著特征便是行忍辱之道。六波羅蜜中便將忍辱作爲通向波羅蜜(解脫到彼岸)的必備法門之一,所謂出家人要“難行能行,難忍難忍”,如果缺乏忍辱的功夫卻動不動喜歡發脾氣,那麼肯定修不到家。我覺得對出家師父所謂的修行,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要將“有脾氣”修正爲“沒脾氣”,見什麼都是好的,什麼都是對的,這樣才見得修持真功夫。而多聞者的外在特征,便是“計數”。這個“計數”不大好理解,我個人觀點傾向于“記憶”——也可以理解爲對某件事的專注,聚精會神——多聞之人,記憶力自然是相當驚人,可以過目不忘,可以牢記于心。比如說阿難號稱“多聞第一”,他侍佛二十五年,聞法最多,但是他記憶力特好,能將佛陀的住世言教絕大多數地背誦了下來。如果沒有阿難那麼好的記憶力,沒有阿難對于佛陀言教的專注與醉心,我們真不可想象今天還能不能接觸到原始而古老的珍貴經典。(2月22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