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八課(二十一)皈依戒律
我們得受皈依後,要了解需要守持的戒律。皈依戒總分爲叁所斷、叁所修、叁同分及阿底峽尊者所傳講的五種支分之戒條。
第一、叁所斷。
第一條、從今天乃至菩提間,我決心把釋迦牟尼佛當作我的導師做皈依。因此從今天開始,我再也不把世間鬼神作爲導師而做依止。這是第一條。
第二條、皈依法不損惱有情衆生。作爲叁寶弟子,我們是救度衆生之怙主,不能再做對衆生有害的事情,而且從今天開始必須戒掉殺生。有些人可能認爲戒殺挺困難的,自己獨自一人時可以做得到,但是在某些場合就很難做到。要記住,在自己能力範圍之中,我們必須做到不殺生。當然,現在很多人都生活在城市之中,成千上萬的人都在殺生,想要阻止這麼多人殺生是不現實的,因爲這已經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但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中,千萬不能殺生。
從菩提心的角度而言,所有衆生都是自己無始以來的父母,兒女殺父母,這個罪過有多大?但有些人可能覺得很可笑:“這些動物這麼小,我這麼大,它們怎麼會是我的父母?”今生雖然不是,但無始以來決定是的。雖然它現在不會說話,但是它的心理和我們完全相同,也想快樂不想痛苦。可是由于弱肉強食的原因,它除了眼睜睜地等待著生命結束之外,沒有任何方法。就好比我們被一個強者欺負的時候,要是沒有反抗能力,也只能如同這些動物般,等待著他人的宰割,此外沒有絲毫之辦法。
這也告誡我們,作爲救度叁界六趣一切衆生的怙主,我們要救護它們,就應該更珍惜它們的生命,決定不能去屠殺。這一點必須做到。即便遇到天大的事,也不能去殺生。從小乘的角度來說,一切罪業莫過于殺生,哪怕殺生一次,罪過也非常沈重。可能有些會說,平常屠殺很多小生命的人似乎也沒看見他有什麼報應,這是什麼原因?因爲因緣沒有和合。當因緣和合的時候,他可能要遭受幾千幾萬甚至無量倍的痛苦。所以,從今天開始必須要戒掉殺生。
第叁條、皈依僧衆不與外道教共侶。如今漢地不是全民族信仰佛教,因此完全與不信仰佛教的家人分開是不現實的。但這裏要記住的是,在沒有能力救度他人的前提之下,不要炫耀自己修行者的身份,比如平常在身上挂各式各樣的佛教挂件等。我們所謂的修行是要修心,而不是修身。即便你身上挂一千個珠子,一萬個佛像,若無法調伏自己的內心,恐怕也算不上一個修行者。所以這些外在表象都不重要。當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佩戴一些佛教的挂件等,都是一些好的緣起,但是條件不允許的時候,它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沒有能力救度他人的前提之下,盡量保密自己是修行者。
第二、叁所修。
第一條、皈依佛要恭敬佛像。無論是在寺院還是在家裏,只要有佛像的地方,我們就要把他當作真正的佛來恭敬。即便在路上看見一些佛像的碎片,也要放在幹淨之處,絕不能放在腳踩的地方。
第二條、皈依法要恭敬文字。因爲釋迦牟尼佛的一切教言都記載在文字之上,我們要把文字當作釋迦牟尼佛和教言做恭敬,而不能把文字放在腳踩以及跨過去的地方,要放置于高處。
第叁條、皈依僧衆要恭敬僧人,不講出家人的過失。無論自己認爲他們有多少不足的地方,也不要講解他的過失。我們說過,一個人由于業力沈重的緣故,難免會産生這樣的現象,但是講解他人的過失,自己又能得到什麼呢?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個目的,我們講解他人過失的目的又是什麼?既然得不到利益又何必去說他人的過失呢?所以,不要講出家人的過失。
第叁、叁同分。
第一條、從今天乃至菩提間,我決心把釋迦牟尼佛當作我的導師做皈依,但釋迦牟尼佛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已示現涅槃,現前我們去何處尋找這位佛呢?釋迦牟尼佛示現涅槃時,爲阿難及一切信衆授記:“末法時代我呈現不同的善知識之相來救度你等一切衆生。”所以我們依止導師就如同依止釋迦牟尼佛般。
第二條、皈依法要依止導師的教言。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之下,平常要多看一些佛教方面的書籍。比如現前大家都在聽聞《聖者言教》,相信聽聞這部法,對大家以後的修行和對佛法的理解有著很大的意義。尤其是五明佛學院以及各地地方的導師們平常也在講解不同的教言,在信心以及多方面條件成熟的前提之下去聽聞,也非常好。
第叁條、皈依僧衆,要身飾紅黃之色。雖然現前大家還是在家衆而不是僧人,沒有特定的服裝,但是紅色和黃色代表佛教,因此從外表上應該表明自己是一個皈依弟子,平常條件允許的前提之下可以穿一些紅黃色的衣服。但還要銘記華智仁波切的一句教言:“衣飾隨順于當地。”如果你在平常工作的地方穿紅黃色衣服很顯眼的話,身上佩戴紅黃色的絲線也可以。一個真正的修行者應該有高尚的智慧,無論是外表的裝飾還是言語乃至思想,都應以和諧作爲基礎。所以,時時佩戴紅黃色的線代表我們是皈依弟子,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阿底峽尊者所傳講的五種支分戒條。
第一條、縱遇命難也不舍棄叁寶。
第二條、不論遇到什麼事,都要時時祈禱叁寶,因爲叁寶可以救護一切。
第叁條、平常吃飯穿衣要時時想到供養叁寶。比如今天要穿一件新衣服,在自己沒有披上之前,心裏首先要意念供養叁寶;吃飯之前也要意念供養叁寶。總之自己感覺悅意的每一時刻,都要想到供養叁寶。
第四條、自己要念誦十萬遍四皈依,還要勸他人念誦四皈依。曆代高僧大德曾經說過,一個得受皈依戒的弟子,念誦十萬遍四皈依,對世出世間有著很大的利益。已經念誦過十萬遍四皈依者,以後每天多念誦一些四皈依,意義也非常廣大。爲了酬補念誦的缺陷,我們在皈依之後,一般都要求弟子念誦十一萬遍四皈依。
第五條、無論面對什麼方向都要憶念叁寶。比如中央有毗盧遮那佛叁寶,東方有不動佛叁寶,南方有寶生佛叁寶,西方有阿彌陀佛叁寶,北方有不空成就佛叁寶。所以不管面向哪一方向,都具有叁寶,都可以時時祈禱。
我們遵循這些皈依戒,從總的角度來說,叁門應該有一定的改變,這才是我們的皈依證。所以,真正的皈依證要體現在身口意叁門之上,而不僅僅是一本證書。從今以後,身有所改變——即便不穿紅黃色的衣服,身上也要佩戴紅黃色的線。語改變——往昔我們都有個在家的名字,進入佛門以後就有了法名,這是語改變。意改變——往昔所做每一件善事想的都是自己,從今天開始就要改變心態,發心爲天下所有一切衆生離苦得樂而行持善法。叁門如是改變,才是一個合格的皈依弟子,也才具有無量之功德,能消盡無始以來至今所造的一切罪業,得到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的時時護持,意義非常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