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九課(四)共同外前行必須納入心相續
我們這次傳講《聖者言教》,目的就是讓所有弟子都能更深入地理解修學理趣,盡量少走甚至不走彎路。當然,《聖者言教》不僅是前行教言,裏面還有很多正行部分,因爲龍薩派的前行是以基道果而講解的,在講解基的時候,已經關系到很深奧的見解,下面我們還會繼續傳講。在行道中會講解共同與不共同之法,當然這裏主要講解共同教言。
我們在座的很多弟子可能都在修加行。按照曆代傳承祖師的傳統修法,必須完成五加行以後,才能開始修學正行。加行還要分爲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同內前行。按照曆代傳承祖師的觀念,僅僅共同外前行四厭離法,就要閉關百日修行。這些修行方法,在堪布昂瓊著述的《前行備忘錄》中,講解得非常圓滿。可能有些人會有疑問:“如今我們在修行中,並沒有百日閉關修行共同外前行,這樣難道不符合曆代傳承祖師的傳統修法嗎?”實際上是這樣的。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的上師昌根阿瑞仁波切曾經說,按照傳統修法,共同外前行必須百日實修。但是由于時代變化,環境和諸多條件不允許的緣故,從昌根阿瑞仁波切開始,把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同內前行契合到一起修學。但要記住,這種修學方式,絕不是輕視共同外前行,而是爲了適應時代的變化。所以,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在平常的修行過程中,應該把共同外前行當做一切修法之重點,初學者甚至可以把它當做最了義的見解做修行。
書面上了解四厭離法,我相信並不困難。從我們初次開始進入佛門乃至今天,無論是導師們傳講還是自己平常閱讀教言,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一些,但爲何現在還要反複講解四厭離法呢?因爲我們的心相續與四厭離法還沒有完全契合,這些法還不屬于我們。
我給你們舉個例子。記得當時我在漢地,有幾個信仰佛教的年輕人來見我,說有一些問題想當面請教。其中一個年輕小夥子,一直講解《金剛經》的道理,講了很長時間。我忍不住打斷他說:“今天你是來複讀《金剛經》的,還是來問問題的?如果是複讀《金剛經》,我想你不需要在我面前讀,因爲我已經讀過好多年了。如果你有問題,可以把你的問題說一下。我能解答的,會盡量給你做一些解釋。”後來這個年輕小夥子也沒問出什麼問題。傳講這個公案的目的在于何處呢?《金剛經》诠釋的是佛的功德,當然我們首先要會讀,但在此基礎上,還必須去思考、修行,最終達到這樣的境界。若僅僅停留于複讀《金剛經》,我想你和《金剛經》之間的距離,恐怕還有十萬八千裏。
如同這個公案般,我們對共同外前行的理解,也不能僅僅停留在書面上。需知,觀想人身難得和壽命無常是爲了斷絕今生,問問自己,你現前對輪回是否還有強大的羨慕心?若真的對輪回沒有羨慕心,我相信你的修行會非常精進,說明四厭離法的前二者已經修得很不錯了。反觀自己,我們每天的修行時間有多少小時?每天早上是幾點起床的?是否還像以前般,完全隨順自己的習氣,想睡多久就睡多久?偶爾想到修法,就走個過程,做個修行者的樣子,否則在別人面前無法交代。如果把修行完全當做任務,或者爲了自己的名聞利養,這樣的修行我相信沒有絲毫之利益。我們可以欺騙全世界的人,但是永遠欺騙不了自己,也欺騙不了閻王爺。
由于高原地方條件具足的緣故,相信很多人內心會自然融入佛法之中。尤其我們每年冬季都有百日閉關,這時候大家都會精進。但百日閉關之後,我們的修行是否開始懈怠?若是這樣,我想還是需要精進一些,不要不切實際地等待著某天閉關的時候,見解會迅速增上。
如果通過觀修四厭離法,修行越來越精進,而且修行已變成一種樂趣,充分說明你對法已經有了真正的理解。但若修行依然是一種負擔,想到修法就會産生厭倦或恐懼心理,這時你對四厭離法即便有多麼了解,四厭離法離你還是很遙遠,還需要長時間觀待。聞思修分爲叁個階段的原因,就是爲了把導師傳講的教言歸納到心相續之中,當自己變成教理的時候才算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