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九課(六)修行不能走極端
我們一直強調,平常的修行要變成一種樂趣,前提是必須懂得一系列道理,所以我們以下還會講解輪回過患和涅槃功德。由于知道這些道理的緣故,對佛法的信心越來越增上,修行就會變成一種樂趣。這個非常關鍵,也非常重要。當修行成爲任務,尤其再稍微極端一些時,修行就會變成一種違緣和障礙。
我每年都會聽到一些類似的現象,說誰在修法期間精神不大正常,即便沒有嚴重到要進精神病院的程度,但是也和正常人有些不同。這些都是什麼原因呢?恐怕就是對佛法講解的一些道理沒有通達。要麼過于執著順緣,希望短時間內成辦解脫;要麼過于執著逆緣,沈溺于既往的過失中不能自拔。
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想迅速成辦解脫的心願一點都沒有錯。我們在講解發心的叁種心力時講過,上品之心力才能迅速成辦解脫,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但是心願歸心願,行爲當中還要針對自己的根機。如果修行兩天,發現自己的內心離解脫還很遙遠,就因此焦急萬分,這種修法決定會出毛病。在出現類似現象的時候,該如何對治呢?站在順緣的角度,無論是法、依止的導師還是自己修學等多方面,都非常殊勝,這是事實。但是站在逆緣的立場上,我們無始以來至今所造的罪業異常沈重,即便由于宿世因緣我們遇到如此殊勝的法門,可能仍然無法短時間內成辦解脫。
但有些修行者在了解這些道理之後,又墮入另一個極端,天天想到自己是一個罪人,當這種思想變成極端的時候,身心都不會健康。當然,因爲知道自己是一個罪業沈重的人而做忏悔是非常好的。在修金剛薩埵期間,我們講解必須具備四力,其中的忏悔力就是由于認清自己的過錯而産生的追悔心,進而在諸佛菩薩面前做忏悔,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記住的是,無論是逆緣還是順緣,當執著達到極頂的時候,決定會走錯路。
至于調整方便,我們以前都講過。比如修完一座下座之前,首先觀察自己的修法,若這座修行很好,當時很容易生起傲慢心。傲慢心是五毒之一,若不調整,可能對自己以後精進修法形成極大的障礙。所以這時候應該想到,這一座我雖然修行不錯,但這是上師加持往昔善因成熟,我還要看看下一座修行如何,讓自己的心靜下來。若這一座修行很不好,初行者很容易傷心,認爲自己可能不是修這個法的根機,容易退失對法的信心。這時應該鼓勵自己,如果稍作修行就能調伏昏沈掉舉,自己可能早就成就了,正因爲這樣,修行中出現昏沈、掉舉是非常正常的,有什麼可悲觀呢?這一座已經如此,下一座要下定決心,不爲迷亂所轉。這樣思維,可以讓自己的心始終處于平衡狀態。
有時候我會遇到一些因爲不通達這些道理而退失信心的人,他們認爲無上竅訣大圓滿太難修了,還是回去修阿彌陀佛更適合自己。當然由于衆生根機不同的緣故,導師們也在傳講不同的法門和方便道。但要知道的是,方便有著殊勝方便與方便的差異。在講解《顯密差異》時我們講過,顯宗需要叁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而密宗即便時間再長,一生也可以成辦解脫。兩者時間差距如此之大,原因就在于殊勝方便與方便的差異。雖然從傳承的角度上,因法相乘與密宗在方便上有著不同的傳講方法,但即便是修淨土法門,也絕非有些人理解般,會念阿彌陀佛四字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爲只要認識字,就會念阿彌陀佛,難道他們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唯一條件是信心,阿彌陀佛只是一個緣。所以顯宗在講解如何念誦阿彌陀佛期間,也要分爲二種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持名念佛、觀想念佛和觀像念佛屬于事一心不亂,實相念佛爲理一心不亂。因此顯宗絕不像某些人理解的那麼簡單,顯宗也有修行次第。
無論修學什麼法門,都必須對治自己的貪嗔癡煩惱,在修的過程中,要懂得平衡,做到自然。若做不到自然,無論是言行還是思想,一旦變成極端的時候,我們的身心都不會健康,甚至可能出現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所以這些道理,需要我們深入、透徹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