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蓮老法師談般舟叁昧

  妙蓮老法師談般舟叁昧

  問:老和尚曾修過十次般舟叁昧,這在佛門是相當不容易的道行。想請教老和尚,般舟叁昧是什麼情形?我們如何來修呢?

  答:說到“般舟叁昧”,這是印度話,此土叫“佛立叁昧”或;“常行叁昧”,是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之一。這一法若能修成,眼見佛立在前,佛身高廣、遍滿虛空。天臺家有四種叁昧:常行、常坐、半行半坐、非行非坐。修這一法要九十日,在九十日之中常行;禮佛是可以,但不能坐也不能睡,還是以常行爲主,所以叫常行叁昧。

  爲什麼要這樣?就是求其精進一行。想精進一行要萬緣放下,不萬緣放下,一行修不起來。所以此法是專門自修求解脫,一種很特殊的法門,非普通一般人所能修;好像上課一樣,這是博士班的課程,不是叁根普被之法。

  修這一法絕對要發大無畏、大勇猛心。什麼是大無畏、大勇猛心?把生死置之于度外,這一法才能修,否則不能輕易嘗試的。好像常行,大家能不能一口氣經行一日呢?常坐:是要九十日常不離蒲團,在上面跏趺坐。你沒那個體力、沒那個忍耐、沒那個恒心、沒那個大願,這個大行是起不來的。這“常行叁昧”,大家還是不要好高骛遠;最好行的是“半行半坐叁昧,調和身心好用功。

  其實“般舟叁昧”能否行,首先是觀念的問題,就看你能不能吃苦。能吃苦就能行,不能吃苦,怎麼修般舟叁昧?你日常修行是不是禮佛叁千拜、念佛十萬聲?這基本功行你都未做到,如何修般舟叁昧呢?先要立誓:將士要死在戰場上,學士要死在文壇上,那我們修行人要怎樣呢?念佛的人應該死在佛堂裏。將士死在戰場,學士死在文壇,他們所得到的是什麼?我們念佛人九十日之中,即使你體力不夠、願力不切,但能咬緊牙根:“我一定要死在佛堂裏!”發這個大誓你就能行,而且行得很輕松。

  所謂“製心一處,無事不辦”嘛!置生死于度外,有什麼法不能行?不能行,那你不是大丈夫!怎麼不能行?若不能行,佛陀還說這法做什麼?佛陀是大智慧之人啊!要知道,不行這一法,你無始以來的生死業報怎樣了?生死沒了,叁塗決定有份;生死沒了,你應度的衆生、父母、師長、冤親債主,何時才能度脫?

  只要你大心一發、至誠心一起,凡心就合乎了佛心,這功力就是不可思議的。到時不要說九十日,九百日你一樣可以做。難就難在什麼呢?因緣欠缺。佛法講:“諸法因緣生”,沒因緣協助確實行不起來,所以要藉助因緣。

  說到藉助因緣,佛法又講:“萬法唯心”,因緣是人創造的,大家要好好培養你的因緣。怎樣培養呢?自己不能修道,供養人家修道,這就培了修道的好因,將來你就可以修道了;助人家了生死,那你了生死的因已經種下去了。當然因果法、因緣法,這是有時間性,不能超越的,大家好好發心做就是了。

  “將相本無種”喔!聽到這些話,要想:“人家能做,我也能做!”要發這個心才可以。“他能做到,我怎麼做不到?無量諸佛都已成佛了,爲什麼我還沒有成佛?”在這地方要生大慚愧,不要老是凡情放不下。佛法講得那樣妙、聽得那樣多,究竟奉行了幾點?有沒有做到?怎麼一點點都不好好去嘗試呢?

  聽了般舟叁昧,能行不能行呢?“萬丈高樓從地起”,你們要想將來達到,還是先按部就班,做現在所應做的。這就是叫你不要好高骛遠,應做的你不做,還想著要怎樣,那不是妄想嗎?還是要腳踏實地,否則現前你應該做的都沒做到,還問這問那的,多費戲論、多費時間而已!

  (摘自妙蓮老和尚開示《法海釋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