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叁昧行法初探(釋果化)▪P4

  ..續本文上一頁世的具體活動,其中「隨用一處,系念在緣,不令外散,心想得住,即便見佛」[34]。

  佛陀一生的具體活動,實則含具著佛法的智慧與慈悲,這被善用譬喻輔助的「譬喻師」[35]納入禅觀的內涵,而成爲念佛叁昧中的一環。

  (叁)法身觀

  《思惟略要法》(大正15,299b)雲;

  已于空中見佛生身,當因生身觀內法身,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無量善業。如人先念金瓶,後觀瓶內摩尼寶珠。所以尊妙神智無比,無遠、無近、無難、無易,無限世界悉如目前,無有一人在于外者,一切諸法無所不了,常當專念不令心散,心念余緣攝之令還。

  念十力、四無所畏的功德法身是不離色身而念的,這不同于說一切有部,色身以外系念無漏五功德(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如《大毗婆沙論》卷34(大正27,177a)說:

  今顯此身父母生長,是有漏法,非所歸依。所歸依者,謂佛無學成菩提法,即是法身。

  大小乘對于法身的內涵,看法有異。羅什法師所傳譯《坐禅叁昧經》中,念佛叁昧則是以佛十號功德爲法身,屬于「罽賓」禅法的「法身觀」,而大乘禅法「法身觀」的內容,羅什在《大乘大義章》卷上(大正45,123c)說:

  大乘部者,謂一切法無生無滅,語言道斷,心行處滅,無漏無爲,無量無邊如涅槃相,是名法身;及諸無漏功德,並諸經法,亦名法身。所以者何?以此因緣得實相故。又大乘法中,無決定分別是生身,是法身,所以者何?法相畢竟清淨故,而隨俗分別。

  大乘部者,謂法身實相,無來無去,無爲無作,同于涅槃。一切法無生無滅是法身,于佛「生身」能見實相,也名法身。觀十力、四無所畏而能得實相,名法身,這是用實相深化了法身觀,故「大乘法中,無決定分別是生身,是法身」。

  這裏,羅什所傳的大乘「法身觀」是深化了罽賓禅法,以得實相念佛爲重點,透過大乘般若的教義來統攝念佛,並要求通過念佛而證悟大乘般若空義。依據正是《十毗婆沙論》〈助念佛叁昧品〉(大正26,86a9~17)提到的次第念佛→色身→法身→實相。如經雲:

  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何以故?新發意菩薩應以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念佛,如先說:轉深入得中勢力,應以法身念佛,心轉深入得上勢力;應以實相念佛而不貪著,不染著色身,法身亦不著;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虛空,是菩薩得上勢力。不以色身法身深貪著佛,何以故?信樂空法故。

  (四)十方諸佛觀法

  l 行法次第:

  「十方諸佛觀」源出于《般舟叁昧經》,如「叁卷本」(大正13,904a~b)雲:

  心一反念,佛悉在前立,一切適不複,願適無所處,十方不可計佛刹悉見,聞諸佛所說經,一一佛比丘僧悉見,是時不持仙道、羅漢、辟支佛眼視,不于是間終生彼間佛刹,爾乃見,便于是間生,悉見諸佛,悉聞諸佛所說經,悉皆受。

  在《思惟略要法》中,十方諸佛觀被整理成一套禅觀法,但稍微簡略了些,《觀海經》就比較詳細。下面將以《觀海經》爲主陳述觀想次第。

  接續前面(「像觀」部分)提到「逆觀、順觀像者」,谛觀一像明了,出定入定,恒見立像在行者前。應複更精進,燒香散華,多爲衆僧服勞役(並發大乘誓願:「我今觀佛,以此功德不願人天聲聞、緣覺,正欲專求佛菩提道」)。

  續行五法:1忏悔→2請佛→3隨喜→4回向→5發願。發願後,端坐閉目,系念在前,觀佛境界漸廣大,如《觀海經》(大正15,691a)中說:觀一僧坊中滿中佛像→廣一頃地→百頃地→一由旬→百由旬→一閻浮提八千由旬→……見百億四天下滿中佛像,「此想成已唯除身時、便轉時,一切時中恒見佛像,虛空及地滿中佛像,像像相次,間無空缺,念想成已,身心歡喜,倍加精進」。有此成就,再進觀「滿十方界見一切像,身純金色,放大光明」,此前當加行五法(這是承續《般舟叁昧經》高度恭敬佛、法、僧叁寶的精神):頂戴恭敬十二部經,于說法者起大師想,于佛法僧起父母想,令心調柔不起嗔想,起嗔時,當于般若波羅蜜前,五體投地,誠心忏悔。

  l 檢驗觀想結果:

  透過佛像所呈顯的顔色,可反應行者己身的惡善輕重。「若身犯戒,作不善者……見諸佛像或黑或白。以忏悔故,漸見紅色;見紅色已,漸見金色;見金色已,身心歡喜。」

  l 觀想成就:

  一念所緣,周匝得見十方諸佛。定中,十方諸佛皆爲說法,而得證無生忍,這是通于「般舟叁昧」的。

  l 若不見諸佛當行忏悔(取相忏):

  當一日一夜六時修忏悔、隨喜、勸請,漸自得見佛,「縱使諸佛不爲說法,是時心得快樂,身體安穩」。

  (叁)念佛色身叁昧殊勝的原因

  在北傳的系統中,念佛由觀佛色身叁昧、法身觀、十方佛觀等一路地加以發揚光大。而界分別觀在五世紀初羅什大師傳出的罽賓禅中(《坐禅叁昧經》)便已銷聲匿迹,完全被念佛叁昧所取代。念佛觀爲何被西北及中亞的禅師如此青睐,而以之爲推廣禅法的要著?從禅觀的對象──衆生身的「五陰」、「四大」及佛的叁十二相妙色身做比較,「何者功德殊勝」?應爲取舍的重要關鍵。禅修者選擇觀佛身的心態即表現在羅什《思惟略要法》的「觀佛叁昧法」(大正15,299a)第一句注:「佛爲法王,能令人得種種善法,是故習禅之人,先當念佛!」,《禅秘要法經》卷中(大正15,256c)所言更殊勝:「佛告禅難提:此名觀像叁昧,亦名念佛定,後名除罪業,次名救破戒,令毀禁戒者,不失禅定。」,如此功德利益,怎不令禅修者向往進修?

  修觀佛色身叁昧爲何如此殊勝?在《觀佛經》中第八觀有理論根據,經雲:

  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由心想生,是故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漢、叁貌叁佛陀。

  因爲諸佛如來法界身,與衆生心無二無別,所謂「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也。所以當觀想佛身時,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即妙莊嚴相,相好亦從心生,故經雲:「諸佛正遍知海由心想生」,所以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也是先從「想象」下手。

  《坐禅叁昧經》所傳的五門禅法,各有對治的煩惱,「淫欲多人,習不淨觀」、「嗔恚偏多,當學叁種慈心法門」、「若愚癡偏多,當觀因緣以習叁昧」、「若思覺偏多,當習阿那般那叁昧」,念佛則是治等分(貪、嗔、癡、尋思),能除各類煩惱是其它法門所不及。這在《大智度論》(大正25,109a)同樣說到:

  念佛叁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余叁昧有能除淫,不能除嗔;有能除嗔,不能除淫;有能除癡,不能除淫、恚;有能除叁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叁昧,能除種種煩惱種種罪。

  接著《大智度論》針對菩薩行者尤其鼓勵勸修念佛叁昧,因爲沒有大福德,很難度衆生。所以說:「念佛叁昧有大福德能度衆生,是諸菩薩欲度衆生,諸余叁昧無如此念佛叁昧福德,能速滅諸罪者」。

  《大智度論》就念佛叁昧的自利殊勝指出,可除其它叁昧所不能除的種種煩惱、罪業。利他的殊勝,能速圓滿大福德,而廣度衆生。更勝者《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叁昧分》卷7(大正13,855c~856a)中列出:從現生的法樂、所生不離諸佛,圓滿一切佛法,清淨一切佛土,到究竟成佛。約六十六種功德。真是對念佛叁昧的殊勝作了最圓滿的诠釋。

  叁、大乘的念佛叁昧

  大乘特有的念佛叁昧是「般舟叁昧」(Pratyutpanna-buddha-sammukhavasthita-samadhi)意義是:「十方諸佛悉在前立叁昧」或「思惟(念)諸佛現前叁昧」[36],是專念現在佛而叁昧成就,實時于定中可見現在十方一切佛了了分明。

  專明般舟叁昧的《般舟叁昧經》現存的漢譯本,共有四部〈一〉《般舟叁昧經》一卷本,漢支婁迦谶譯。〈二〉《般舟叁昧經》叁卷本。譯者同一卷本。〈叁〉《拔陂菩薩經》,一卷,失譯。〈四〉《大方等大集賢護經》,五卷,隋阇那崛多譯。

  關于《般舟叁昧經》在印度形成的年代,日本學者有多種不同的看法,1、望月信亨在《淨土教起源及其開展》(釋印海譯本104~106頁),依《大集經賢護分戒行具足品》(大正13,884a~b)的記載,佛入滅五百年之末一百歲中,正法滅時,時諸國相伐,此經正于閻浮提流行。換言之,《般舟叁昧經》之編纂,大約在紀元前後一世紀左右。2、平川彰在《初期大乘佛教の之研究》(p114~115)中指出《般舟叁昧經》(叁卷本)可能是公元一世紀出現。印順法師則認爲此經的成立,約爲「下品般若」集成,「中品般若」還在成立過程中,應爲公元50到100年頃[37]。

  《般舟叁昧經》于後漢靈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支婁迦谶傳譯到中國,是淨土經典東流的開始。此經雖然沒有明敘彌陀淨土的莊嚴,但謂依叁昧得見阿彌陀佛。蓮宗初祖慧遠大師即是采用此經作爲念佛法門的主要依據。他曾說:「諸叁昧,其名甚衆。功高易進,念佛爲先。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變,應不以方。」[38]何以舍諸叁昧,獨高念佛?實則,修學佛法如尚未見谛,得須陀洹果,雖憑善業得生善趣,若長期不見佛聞法,終有墮落的可能。而《般舟叁昧經》說:「持是叁昧無所畏,行是比丘已見我,常爲隨佛不遠離」[39],這正符合慧遠大師的看法。所以他說:「必感之有物則幽路咫尺,苟求之無主則渺茫河津」[40],若能藉由般舟叁昧定中見佛,聽聞佛法,絕諸疑網…

《念佛叁昧行法初探(釋果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