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向西而隱。
(釋慧隆)然其自少精苦老而逾笃。般舟密行之法。蘭若思惟之儀。亟展修行。瑞相常擾。
禦製神僧傳
史傳部第五十卷
(釋靈潤)聞泰嶽皇靈岩寺僧德肅清四方是則。乃杖策尋焉。既睹副師遂從谘訓。乃習般舟行定。無替晨昏初經叁七情事略疲。自斯已後頓忘眠倦。身心業精勵遂經夏末。于時同侶五百余人。各奉行之互相敦勵。至于解坐同行無幾。惟潤獨節秀出情事莫移。皆不謀同詞敬稱徽績。
續高僧傳
史傳部第五十卷
(釋惠成)開眼坐禅。經十有五年。思令入方等觀音法華般舟道場。曆銷障叁年依行。魔業禅鬼頗因散絕。乃示以正法。專思玄寂。久遂解衆生語言叁昧。精思通爽靜亂齊焉。
(釋普明)專求禅法兼行方等般舟觀音忏悔。
(釋昙榮)每年春夏立方等般舟。秋冬各興坐禅念誦。
史傳部第五十卷
(釋道綽)綽般舟方等歲序常弘。九品十觀分時紹務。
(釋德美)或行般舟。一夏不坐。或學止過。叁年不言。或效不輕通禮七衆。或同節食。四分之一。如斯雜行其相紛綸。即目略舒差難備舉。生常辍想專固西方。口誦彌陀。終于命盡。以貞觀十一年十月二二十六日。合掌稱佛卒于寺院。春秋六十叁矣。
(釋法韻)又聞泰嶽靈岩。因往追蹤。般舟苦行特立志梗潔不希名聞。
(釋道宣)焚功德香行般舟定。
支樓迦谶。亦直雲支谶。本月支人。操行純深性度開敏。禀持法戒以精懃著稱。諷誦群經志存宣法。漢靈帝時遊于雒陽以光和中平之間。傳譯梵文。出般若道行般舟首楞嚴等叁經。又有阿奢世王寶積等十余部經。歲久無錄。安公校定古今。精尋文體雲。似谶所出。凡此諸經皆審得本旨了不加飾。可謂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後不知所終。時有天竺沙門竺佛朔。亦以漢靈之時。赍道行經。來適雒陽。即轉梵爲漢。譯人時滯雖有失旨。然棄文存質深得經意。朔又以光和二年。于雒陽出般舟叁昧。谶爲傅言。河南雒陽孟福張蓮筆受。時又有優婆塞安玄。安息國人。性貞白。深沈有理致。博誦群經多所通習。亦以漢靈之末。遊賈雒陽。以功號曰騎都尉。性虛靖溫恭。常以法事爲己任。漸解漢言。志宣經典。常與沙門講論道義。世所謂都尉者也。玄與沙門嚴佛調共出法鏡經。玄口譯梵文。佛調筆受。理得音正盡經微旨。郢匠之美見述後代。調本臨淮人。绮年穎悟。敏而好學。世稱安侯都尉佛調叁人傳譯。號爲難繼。調又撰十慧。亦傳于世。安公稱佛調出經。省而不煩。全本巧妙。又有沙門支曜。康巨。康孟詳等。並以漢靈獻之間有慧學之譽。馳于京雒。曜譯成具定意小本起等。巨譯問地獄事經。並言直理旨不加潤飾。孟詳譯中本起及修行本起。先是沙門昙果。于迦維羅衛國得梵本。孟詳共竺大力譯爲漢文。安公雲。孟詳所出。奕奕流便足騰玄趣也。
時江陵長沙寺又有釋慧遠者。本沙門慧印之蒼頭也。印見其有信因爲出家。仍行般舟之業數歲勤苦遂有神異。能分身赴請。及預記興亡等。
進高僧傳
史傳部第五十卷
(東漢)(庚寅)改和平。是年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谶。亦雲支谶。至洛陽。少時習語大通華言。遂譯經。至中平年凡二十一部。六十叁卷。永興元年桓帝于宮中鑄黃金浮圖老子像。覆以百寶華蓋。身奉祀之。由是百姓向化。事佛彌盛。
(丁未)改永康大教至東夏一百年矣
(七癸醜)是年天竺沙門竺佛朔至洛陽。譯道行般若經。棄文存質深得經意。至光和中同支谶譯般舟叁昧經共叁卷。
凡南方人颛念佛叁昧者。必由于是。命曰般舟臺焉。
有弟子曰景秀。嗣居法會。欲廣其師之德延于罔極。故申明陳辭俾刊之茲碑。銘曰。像教南被。及津而尊。威儀有嚴。載辟其門。吾師是嗣。增浚道源。度衆逾廣。大明群昏。乃興毗尼。微密是論。八萬總結。彰于一言。聲聞熙熙。遐迩來奔。如木既拔。有植其根。乃法般舟。奧妙斯存。百億冥會。觀于化元。同道祈祈。功庸以敦。如水期壅。流之無垠。帝求人師。登我先覺。赫矣明命。表茲靈嶽。于彼南阜。齋宮爰作。負揭致貨。時靡要約。袒奮程力。不呼而諾。是刈是鑿。既塗既斲。層架孔碩。以延後學。出不牛馬。服不絮帛。匪安其躬。亦菲其食。勤而不勞。在用恒寂。縱而不傲。在舍恒得。洪融混合。孰究其迹。懿茲遺光。式是嘉則。容貌往矣。軌儀無極。其徒追思。黂薦茲石。
高僧傳
史傳部第五十卷
九、經 本 譯 傳
周(甲午)莊王他(十年二月八日。釋迦如來降神托生中天竺國迦毗羅城淨飯王宮。是時放光普照。叁千大千世界。皆悉大明。即魯春秋左傳雲。恒星不現夜明時是也)
(己巳)二十五(第七年在拘耶尼園。爲婆陀和菩薩等八人說般舟經也)
(壬子)嘉平元
(庚申)叁(聶道真錄雲。支婁迦谶十月八日于洛陽譯般舟叁昧經二卷寶積經一卷)
般舟叁昧經二卷(光和二年十月八日譯初出。見聶道錄吳錄及叁藏記舊錄雲大般舟叁昧經)
般舟叁昧經二卷(舊錄雲。大般舟叁昧經。或一卷。第二出。見高僧傳)
右二部合叁卷。天竺沙門佛朔。靈帝之世赍道行經來適洛陽。轉梵爲漢。譯人時滯。雖有失旨。然其音句棄文存質。深得經意。後光和中更譯般舟。谶爲傳語。孟福張蓮筆受文少勝前。
佛祖曆代通載
史傳部第四十九卷
十年(己醜)佛于拘耶尼國。爲婆陀和菩薩等八人。說般舟經明苦行事(十二遊經)
(山家教典志)般舟行法雜觀行
(法師承遠)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場。
建和元年。月氏國沙門支谶雒陽。譯般舟叁昧阿閦佛經等二十一部。
(宋沙門釋道璟)見璟驚曰。行般舟道人精心遠詣旨。欲知其處耳。
漢沙門竺昙蓋。秦郡人也。真確有苦行。提缽振錫行化四輩。居于蔣山常行般舟。尤善神咒。多有應驗。
曆代叁寶紀卷
史傳部第四十九卷
(新集經論錄)般舟般叁昧經一卷(舊錄雲大般舟叁昧經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出)
(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般舟叁昧念佛章經一卷、小安般舟叁昧經一卷(舊錄所載)、異出般舟叁昧經一卷
(出叁藏記集序卷)般舟叁昧經記第八未詳
般舟叁昧經。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天竺菩薩竺朔佛。于洛陽出。菩薩法護。時傳言者。月支菩薩支谶授與。河南洛陽孟福字符士。隨侍菩薩。張蓮字少安筆受。令後普著在。建安十叁年。于佛寺中挍定悉具足。後有寫者。皆得南無佛。又言。建安叁年歲在戊子八月八日于許昌寺挍定。
行般舟叁昧念佛緣記第六(出般舟經)
法苑珠林
史傳部第四十九卷
(隋朝傳譯佛經錄)般舟證相行法
出叁藏記集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第五十五卷
般舟叁昧行法一卷(智者說)
大唐內典錄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第五十五卷
般舟叁昧經疏一卷元曉述
天臺宗章疏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第五十五卷
般舟叁昧經略記一卷元曉撰
新編教藏總錄流衍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第五十五卷
十四.今此觀門唯指方立相等者。問。縱是法身。何妨指方立相之義。方即無方。相即無相。叁身叁土體一故也。故天臺雲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今若以言指方立相即謂非是真如法者。豈非理事隔異。性相不融。自墮他宗所判之權門乎。
答。今能破釋乘所破宗義來也。彼宗義唯識法身自性清淨佛性等觀門。偏約無相離念而爲今文意故。違指方立相文咎付也。彼天臺等宗義。不當今所破。法界身體許法身也。觀門是許應身觀也故。仍今所破人非淨影天臺等。若彼古師。如上釋可引諸師言也。今只引或有行者。是則和尚在世諸宗末學。立偏空宗用破相觀故。破非經意也。般舟贊中。不得信受他人語但令心淨此皆淨雲。或口說自空心行怨如此之人不可近等雲。皆此意也。
二十四.經然彼如來宿願力故等者。問。四十八願中。是何願力乎。
答。一義雲。別非雲有億想成就願。凡彼佛本願者。念佛往生爲宗。乘念佛往生願力。憶想行又可成故。如此說也。般舟贊中。或想或觀除罪障皆是彌陀本願力雲。又此意也。一義雲。若別尋憶想成就願。可第二十願。願中聞我名號系念我國乃至不果遂者不取正覺雲故。系念果遂即憶想成就義也。而其果遂時分。或平生或臨終或花開。凡見佛位。皆彼願力故也(雲雲)
注進法相宗章疏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第五十五卷
(引般舟贊文34處)
淨土疑端卷
續經疏部第五十七卷
藏中有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跋陂經。並與般舟同本異譯。專說現在佛悉在前立叁昧。九十日中觀想稱誦彌陀。摩诃止觀常行叁昧所准之經也
般舟經 修佛立叁昧專念彌陀
佛言。何因致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叁昧。其有四衆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心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去是千億萬佛刹。其國名須摩提。在衆菩薩中央。說經一切常念彼佛。譬如夢中。見金寶親屬。相與娛樂。覺已說之。若人念彼佛一日晝夜。若過七日七夜。阿彌陀佛。于覺不見。夢中見之。心作念時。諸佛國土。大山須彌。幽冥之處。悉爲開辟。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便于是間。坐見彼佛。聞所說經。譬如舍衛有叁淫女。時羅閱國有叁男子。本未曾見。聞之淫意即動。夢到其所。與共棲宿。淫事宛然。用是念故。見佛當生。常念佛身有叁十二相端正無比。用念佛故。得空叁昧。又如夢中食甘美飲食。覺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夢也。佛于叁昧中。立有叁事持。佛威神力持。佛叁昧力持。本功德力持。用是叁事故得見佛。作是念。佛從何所來去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恒薩阿竭。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爲癡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樂者。皆念所爲。設使念爲空耳。複有四事。疾得是叁昧。一者不得有世間思想。如指相彈頃叁月。二者不得臥出叁月。如指相彈頃。叁者經行不得休息。不得坐叁月。除飯食左右。四者爲人說經。不得望人衣服飲食。佛威神力。于叁昧中立。東視百千佛百萬佛百億佛。如是十方悉見諸佛
止觀雲。常行叁昧出般舟經。般舟翻爲佛立。佛立有叁義(如經)此叁昧成。能于定中。見十方佛在前立。明此叁昧有叁。一身開遮。身開常行。避惡知識。常獨處止。常行乞食。不受別請。嚴飾道場。盥沐其身。改換衣服。唯專行旋。九十日爲一期。要期誓願。使我筋骨枯朽。學是叁昧不得。終不休息。二口說默。九十日口常唱阿彌陀佛名無休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彌陀佛無休息。或唱念俱運。或先念後唱。或先唱後念。唱念相繼。無休息時。若唱彌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專彌陀爲法門主。舉要言之。步步聲聲。念念唯在彌陀。叁意止觀。叁月常念彌陀叁十二相。從足下千輻輪相。一一逆緣念諸相。乃至無見頂。亦應從頂緣至千輻輪。令我亦逮是相。又念我當從心得佛從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智者曉了。本無所有。壞本絕末(空)如夢見七寶親屬。覺已不知在何處。又如淫女夜夢從事。覺已念之。不來不往。樂事宛然。又如夢食美食。覺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法。皆如夢。是名如相念(假)自念佛從何所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見佛心。是佛心。是我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爲癡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示者。皆念所爲。設有念亦了無所有(中)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于此坐不運神通。悉見諸佛者。當修是叁昧。是叁昧于諸功德。最爲第一。此叁昧是諸佛父母。一切如來從是法生
輔行釋曰。意止觀中。先念叁十二相。以爲觀境。又念我當下。正明于境。以修叁觀。我所念諸句中佛字。一自心叁昧所見佛。二西方從因感果佛。今具二義。共爲一境。爲順理故。從初義釋。叁昧既成。隨念即見。見是心性名心作佛。佛既心作故。見佛時名見自心。若見自心。即見佛心。以彼佛心是我心故。故此中意。但觀自心及所見佛。不出法性故。見佛心即見己心。己心佛心即是中道。四明融心解曰。止觀判般舟文。心佛叵得爲空。夢事宛然爲假。心不見心爲中。說則叁相曆然。修則一念備(矣)
方等大集經 修佛立叁昧中道觀法
佛告賢護。若欲成就諸佛現前叁昧。隨所念處即見如來。如取清油淨水水晶明鏡。用是四物觀己而像。善惡好醜影現分明。而彼現像。不從四物出。亦非余處來。非自然有。非人造作。當知。彼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無有住所。菩薩亦爾。即複思惟。今此佛者。從何所來。而我是身。複從何出。觀彼如來。竟無來處及以去處。我身亦爾。本無出處。豈有轉還。彼複應作如是思惟。今此叁界。唯是心有。何以故。隨彼心念。還自見心。今我從心見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來。我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心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槃。所思既滅。能想亦空。當知。菩薩因此叁昧。證大菩提
此經與前般舟經。同本異譯。此中所明中道觀法。文相顯著。故更重錄
樂邦文類
諸宗部第四十七部
辨般舟念佛心有想則癡
會宗問曰。般舟經中。令念念想阿彌陀佛。此則心有想也。而經後乃雲。心有想則癡。無想即涅槃。前後相違何耶。答曰。彼經初明觀想彌陀。不可無念。後約叁昧功成見十方佛住立空中。此時當了我心佛心同一真性不可思議。故雲。有想則癡。無想即涅槃。非謂從初不得觀想也。又複無念無生之智佛地方成。今人未入觀行之門。便說無生無念。豈知馬鳴所教從念至于無念從說至于無說。文殊般若經雲。如人學射。久習即巧。後雖無心。箭發皆中。若人欲入一行叁昧。專稱名字。念念相續。即于念中見十方佛。是知以念止念。以言遣言。皆佛祖修行之正轍也
樂邦遺稿
諸宗部第四十七部
五會念佛(梁漢沙門法照。大曆元年夏四月中起。自南嶽彌陀臺般舟道場。依無量壽經作)
般舟叁昧贊(依般舟叁昧經)慈慜和尚
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一卷
諸宗部第四十七部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
古逸部•疑似部第八十五卷
《含“般舟”的部分經論文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