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向西而隐。
(释慧隆)然其自少精苦老而逾笃。般舟密行之法。兰若思惟之仪。亟展修行。瑞相常扰。
御制神僧传
史传部第五十卷
(释灵润)闻泰岳皇灵岩寺僧德肃清四方是则。乃杖策寻焉。既睹副师遂从谘训。乃习般舟行定。无替晨昏初经三七情事略疲。自斯已后顿忘眠倦。身心业精励遂经夏末。于时同侣五百余人。各奉行之互相敦励。至于解坐同行无几。惟润独节秀出情事莫移。皆不谋同词敬称徽绩。
续高僧传
史传部第五十卷
(释惠成)开眼坐禅。经十有五年。思令入方等观音法华般舟道场。历销障三年依行。魔业禅鬼颇因散绝。乃示以正法。专思玄寂。久遂解众生语言三昧。精思通爽静乱齐焉。
(释普明)专求禅法兼行方等般舟观音忏悔。
(释昙荣)每年春夏立方等般舟。秋冬各兴坐禅念诵。
史传部第五十卷
(释道绰)绰般舟方等岁序常弘。九品十观分时绍务。
(释德美)或行般舟。一夏不坐。或学止过。三年不言。或效不轻通礼七众。或同节食。四分之一。如斯杂行其相纷纶。即目略舒差难备举。生常辍想专固西方。口诵弥陀。终于命尽。以贞观十一年十月二二十六日。合掌称佛卒于寺院。春秋六十三矣。
(释法韵)又闻泰岳灵岩。因往追踪。般舟苦行特立志梗洁不希名闻。
(释道宣)焚功德香行般舟定。
支楼迦谶。亦直云支谶。本月支人。操行纯深性度开敏。禀持法戒以精懃著称。讽诵群经志存宣法。汉灵帝时游于雒阳以光和中平之间。传译梵文。出般若道行般舟首楞严等三经。又有阿奢世王宝积等十余部经。岁久无录。安公校定古今。精寻文体云。似谶所出。凡此诸经皆审得本旨了不加饰。可谓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后不知所终。时有天竺沙门竺佛朔。亦以汉灵之时。赍道行经。来适雒阳。即转梵为汉。译人时滞虽有失旨。然弃文存质深得经意。朔又以光和二年。于雒阳出般舟三昧。谶为傅言。河南雒阳孟福张莲笔受。时又有优婆塞安玄。安息国人。性贞白。深沈有理致。博诵群经多所通习。亦以汉灵之末。游贾雒阳。以功号曰骑都尉。性虚靖温恭。常以法事为己任。渐解汉言。志宣经典。常与沙门讲论道义。世所谓都尉者也。玄与沙门严佛调共出法镜经。玄口译梵文。佛调笔受。理得音正尽经微旨。郢匠之美见述后代。调本临淮人。绮年颖悟。敏而好学。世称安侯都尉佛调三人传译。号为难继。调又撰十慧。亦传于世。安公称佛调出经。省而不烦。全本巧妙。又有沙门支曜。康巨。康孟详等。并以汉灵献之间有慧学之誉。驰于京雒。曜译成具定意小本起等。巨译问地狱事经。并言直理旨不加润饰。孟详译中本起及修行本起。先是沙门昙果。于迦维罗卫国得梵本。孟详共竺大力译为汉文。安公云。孟详所出。奕奕流便足腾玄趣也。
时江陵长沙寺又有释慧远者。本沙门慧印之苍头也。印见其有信因为出家。仍行般舟之业数岁勤苦遂有神异。能分身赴请。及预记兴亡等。
进高僧传
史传部第五十卷
(东汉)(庚寅)改和平。是年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亦云支谶。至洛阳。少时习语大通华言。遂译经。至中平年凡二十一部。六十三卷。永兴元年桓帝于宫中铸黄金浮图老子像。覆以百宝华盖。身奉祀之。由是百姓向化。事佛弥盛。
(丁未)改永康大教至东夏一百年矣
(七癸丑)是年天竺沙门竺佛朔至洛阳。译道行般若经。弃文存质深得经意。至光和中同支谶译般舟三昧经共三卷。
凡南方人颛念佛三昧者。必由于是。命曰般舟台焉。
有弟子曰景秀。嗣居法会。欲广其师之德延于罔极。故申明陈辞俾刊之兹碑。铭曰。像教南被。及津而尊。威仪有严。载辟其门。吾师是嗣。增浚道源。度众逾广。大明群昏。乃兴毗尼。微密是论。八万总结。彰于一言。声闻熙熙。遐迩来奔。如木既拔。有植其根。乃法般舟。奥妙斯存。百亿冥会。观于化元。同道祈祈。功庸以敦。如水期壅。流之无垠。帝求人师。登我先觉。赫矣明命。表兹灵岳。于彼南阜。斋宫爰作。负揭致货。时靡要约。袒奋程力。不呼而诺。是刈是凿。既涂既斲。层架孔硕。以延后学。出不牛马。服不絮帛。匪安其躬。亦菲其食。勤而不劳。在用恒寂。纵而不傲。在舍恒得。洪融混合。孰究其迹。懿兹遗光。式是嘉则。容貌往矣。轨仪无极。其徒追思。黂荐兹石。
高僧传
史传部第五十卷
九、经 本 译 传
周(甲午)庄王他(十年二月八日。释迦如来降神托生中天竺国迦毗罗城净饭王宫。是时放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皆悉大明。即鲁春秋左传云。恒星不现夜明时是也)
(己巳)二十五(第七年在拘耶尼园。为婆陀和菩萨等八人说般舟经也)
(壬子)嘉平元
(庚申)三(聂道真录云。支娄迦谶十月八日于洛阳译般舟三昧经二卷宝积经一卷)
般舟三昧经二卷(光和二年十月八日译初出。见聂道录吴录及三藏记旧录云大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二卷(旧录云。大般舟三昧经。或一卷。第二出。见高僧传)
右二部合三卷。天竺沙门佛朔。灵帝之世赍道行经来适洛阳。转梵为汉。译人时滞。虽有失旨。然其音句弃文存质。深得经意。后光和中更译般舟。谶为传语。孟福张莲笔受文少胜前。
佛祖历代通载
史传部第四十九卷
十年(己丑)佛于拘耶尼国。为婆陀和菩萨等八人。说般舟经明苦行事(十二游经)
(山家教典志)般舟行法杂观行
(法师承远)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场。
建和元年。月氏国沙门支谶雒阳。译般舟三昧阿閦佛经等二十一部。
(宋沙门释道璟)见璟惊曰。行般舟道人精心远诣旨。欲知其处耳。
汉沙门竺昙盖。秦郡人也。真确有苦行。提钵振锡行化四辈。居于蒋山常行般舟。尤善神咒。多有应验。
历代三宝纪卷
史传部第四十九卷
(新集经论录)般舟般三昧经一卷(旧录云大般舟三昧经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出)
(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般舟三昧念佛章经一卷、小安般舟三昧经一卷(旧录所载)、异出般舟三昧经一卷
(出三藏记集序卷)般舟三昧经记第八未详
般舟三昧经。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天竺菩萨竺朔佛。于洛阳出。菩萨法护。时传言者。月支菩萨支谶授与。河南洛阳孟福字符士。随侍菩萨。张莲字少安笔受。令后普着在。建安十三年。于佛寺中挍定悉具足。后有写者。皆得南无佛。又言。建安三年岁在戊子八月八日于许昌寺挍定。
行般舟三昧念佛缘记第六(出般舟经)
法苑珠林
史传部第四十九卷
(隋朝传译佛经录)般舟证相行法
出三藏记集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第五十五卷
般舟三昧行法一卷(智者说)
大唐内典录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第五十五卷
般舟三昧经疏一卷元晓述
天台宗章疏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第五十五卷
般舟三昧经略记一卷元晓撰
新编教藏总录流衍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第五十五卷
十四.今此观门唯指方立相等者。问。纵是法身。何妨指方立相之义。方即无方。相即无相。三身三土体一故也。故天台云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今若以言指方立相即谓非是真如法者。岂非理事隔异。性相不融。自堕他宗所判之权门乎。
答。今能破释乘所破宗义来也。彼宗义唯识法身自性清净佛性等观门。偏约无相离念而为今文意故。违指方立相文咎付也。彼天台等宗义。不当今所破。法界身体许法身也。观门是许应身观也故。仍今所破人非净影天台等。若彼古师。如上释可引诸师言也。今只引或有行者。是则和尚在世诸宗末学。立偏空宗用破相观故。破非经意也。般舟赞中。不得信受他人语但令心净此皆净云。或口说自空心行怨如此之人不可近等云。皆此意也。
二十四.经然彼如来宿愿力故等者。问。四十八愿中。是何愿力乎。
答。一义云。别非云有亿想成就愿。凡彼佛本愿者。念佛往生为宗。乘念佛往生愿力。忆想行又可成故。如此说也。般舟赞中。或想或观除罪障皆是弥陀本愿力云。又此意也。一义云。若别寻忆想成就愿。可第二十愿。愿中闻我名号系念我国乃至不果遂者不取正觉云故。系念果遂即忆想成就义也。而其果遂时分。或平生或临终或花开。凡见佛位。皆彼愿力故也(云云)
注进法相宗章疏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第五十五卷
(引般舟赞文34处)
净土疑端卷
续经疏部第五十七卷
藏中有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跋陂经。并与般舟同本异译。专说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九十日中观想称诵弥陀。摩诃止观常行三昧所准之经也
般舟经 修佛立三昧专念弥陀
佛言。何因致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三昧。其有四众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心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去是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切常念彼佛。譬如梦中。见金宝亲属。相与娱乐。觉已说之。若人念彼佛一日昼夜。若过七日七夜。阿弥陀佛。于觉不见。梦中见之。心作念时。诸佛国土。大山须弥。幽冥之处。悉为开辟。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便于是间。坐见彼佛。闻所说经。譬如舍卫有三淫女。时罗阅国有三男子。本未曾见。闻之淫意即动。梦到其所。与共栖宿。淫事宛然。用是念故。见佛当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端正无比。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又如梦中食甘美饮食。觉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梦也。佛于三昧中。立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持。用是三事故得见佛。作是念。佛从何所来去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是。恒萨阿竭。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可乐者。皆念所为。设使念为空耳。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不得有世间思想。如指相弹顷三月。二者不得卧出三月。如指相弹顷。三者经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饭食左右。四者为人说经。不得望人衣服饮食。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东视百千佛百万佛百亿佛。如是十方悉见诸佛
止观云。常行三昧出般舟经。般舟翻为佛立。佛立有三义(如经)此三昧成。能于定中。见十方佛在前立。明此三昧有三。一身开遮。身开常行。避恶知识。常独处止。常行乞食。不受别请。严饰道场。盥沐其身。改换衣服。唯专行旋。九十日为一期。要期誓愿。使我筋骨枯朽。学是三昧不得。终不休息。二口说默。九十日口常唱阿弥陀佛名无休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或唱念俱运。或先念后唱。或先唱后念。唱念相继。无休息时。若唱弥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专弥陀为法门主。举要言之。步步声声。念念唯在弥陀。三意止观。三月常念弥陀三十二相。从足下千辐轮相。一一逆缘念诸相。乃至无见顶。亦应从顶缘至千辐轮。令我亦逮是相。又念我当从心得佛从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智者晓了。本无所有。坏本绝末(空)如梦见七宝亲属。觉已不知在何处。又如淫女夜梦从事。觉已念之。不来不往。乐事宛然。又如梦食美食。觉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法。皆如梦。是名如相念(假)自念佛从何所来。我亦无所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见佛心。是佛心。是我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可示者。皆念所为。设有念亦了无所有(中)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于此坐不运神通。悉见诸佛者。当修是三昧。是三昧于诸功德。最为第一。此三昧是诸佛父母。一切如来从是法生
辅行释曰。意止观中。先念三十二相。以为观境。又念我当下。正明于境。以修三观。我所念诸句中佛字。一自心三昧所见佛。二西方从因感果佛。今具二义。共为一境。为顺理故。从初义释。三昧既成。随念即见。见是心性名心作佛。佛既心作故。见佛时名见自心。若见自心。即见佛心。以彼佛心是我心故。故此中意。但观自心及所见佛。不出法性故。见佛心即见己心。己心佛心即是中道。四明融心解曰。止观判般舟文。心佛叵得为空。梦事宛然为假。心不见心为中。说则三相历然。修则一念备(矣)
方等大集经 修佛立三昧中道观法
佛告贤护。若欲成就诸佛现前三昧。随所念处即见如来。如取清油净水水晶明镜。用是四物观己而像。善恶好丑影现分明。而彼现像。不从四物出。亦非余处来。非自然有。非人造作。当知。彼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无有住所。菩萨亦尔。即复思惟。今此佛者。从何所来。而我是身。复从何出。观彼如来。竟无来处及以去处。我身亦尔。本无出处。岂有转还。彼复应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是心有。何以故。随彼心念。还自见心。今我从心见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来。我心是我身。我心见佛。心不知心。心不见心。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槃。所思既灭。能想亦空。当知。菩萨因此三昧。证大菩提
此经与前般舟经。同本异译。此中所明中道观法。文相显著。故更重录
乐邦文类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辨般舟念佛心有想则痴
会宗问曰。般舟经中。令念念想阿弥陀佛。此则心有想也。而经后乃云。心有想则痴。无想即涅槃。前后相违何耶。答曰。彼经初明观想弥陀。不可无念。后约三昧功成见十方佛住立空中。此时当了我心佛心同一真性不可思议。故云。有想则痴。无想即涅槃。非谓从初不得观想也。又复无念无生之智佛地方成。今人未入观行之门。便说无生无念。岂知马鸣所教从念至于无念从说至于无说。文殊般若经云。如人学射。久习即巧。后虽无心。箭发皆中。若人欲入一行三昧。专称名字。念念相续。即于念中见十方佛。是知以念止念。以言遣言。皆佛祖修行之正辙也
乐邦遗稿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五会念佛(梁汉沙门法照。大历元年夏四月中起。自南岳弥陀台般舟道场。依无量寿经作)
般舟三昧赞(依般舟三昧经)慈慜和尚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
古逸部•疑似部第八十五卷
《含“般舟”的部分经论文摘》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