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雜阿含》(卷二十六)~D
661~663經(二力經):此叁經主要敘述何爲二力。佛告諸比丘:“有二種力。何等爲二?謂數力及修力。”數力,即思惟簡擇的力量;修力,即修學實行之力。簡而言之,此二力一者爲思,一者爲修;將思修二者完美結合,便稱其爲二力。佛陀對此二力的解釋是:
1、數力:“謂聖弟子坐閑林中樹下,作如是思惟:身惡行現法,後世受于惡報,我若行身惡行者,我當自悔,教他亦悔,我大師亦當悔,我大德梵行亦當悔,我以法責我惡名流布,身壞命終,當生惡趣泥犁中,如是現法後報,向惡行斷,修身善行。如是身惡行,口、意行亦如是說。”
2、修力:“若比丘學于數力,聖弟子數力成就已,隨得修力;得修力已,修力滿足。”
在662經中,“聖弟子學數力成就已,貪、恚、癡若節若盡。如是聖弟子依于數力,盡立數力,隨得修力;得修力已,修力滿足。”這裏的數力,實際上就是對于善惡法的種種分別,修善行,自然得善報;行惡行,其結果必然是惡報乃至下生地獄畜生種類。這裏有一個前導,即對于遭受惡報的畏懼感,從而回過頭來要求我們要止惡行善;若已行惡,當行忏悔過往罪業。而此處的善惡,均可細分爲身語意叁方面。以數力爲先,即首先具備止惡向善的思想觀念(思惟),進而再去做事說話乃至舉心動念,就不會有大的偏差。因此在談到修力時,經中說“數力成就已,隨得修力”,其大意亦在于此。不過,具體何爲修力?在663經中則說:“何等爲修力?謂修四念處。”不僅如此,還要修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四道、四句法乃至止觀法門。四道是指:加行、無間、解脫、勝進;四句法是指:無常、苦、無我、涅槃。
664~666經(叁力經):此叁經敘述何謂叁力。叁力是指“謂信力、精進力、慧力”,還指“信力、念力、慧力”,又指“信力、定力、慧力”。此叁種力,信力與慧力相同,唯有精進力、念力、定力稍有差別。666經對此叁力解釋是:“何等爲信力?謂聖弟子于如來所入于淨信,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同法所不能壞,是名信力。何等爲精進力?謂修四正斷。何等爲慧力?謂四聖谛。”念力是指由勤修而念住于所緣之境,能抗外來的障礙而至無念,所謂“念力持谛,破邊邪想”。定力是止息散亂之心,歸于靜寂的禅定力。四正斷又名四正勤,一斷斷,于所起之惡法斷之又斷;二律儀斷,堅持戒律慎守威儀,不令惡起;叁隨護斷,于無漏正道隨順守護使不退沒,令惡法不起;四修斷,能修作正道,令其生長而斷除諸惡。
667經、670經、671經、672經分別講到了叁種四力,具體爲:
1、謂信力、精進力、念力、慧力;
2、謂信力、念力、定力、慧力;
3、謂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670經、671經所講的四力即爲此,並講到“若比丘成就此四力者,得離五恐怖。何等爲五?謂不活恐怖、惡名恐怖、衆中恐怖、死恐怖、惡趣恐怖。”
在以上四力中,對覺力、無罪力、攝力的解釋是:“何等爲覺力?于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習近、不習近,卑法、勝法,黑法、白法,有分別法、無分別法,緣起法、非緣起法如實知,是名覺力。”“何等爲無罪力?謂無罪身、口、意,是名無罪力。”“何等爲攝力?謂四攝事:惠施、愛語、行利、同利。”所謂覺力,就是對于善惡諸法的覺察力與抉擇能力,對于這些法能夠做到如實而知,不迷惘不糊塗,心中一目了然洞察秋毫,這就叫做覺力。所謂無罪力,即是在身語意叁業方面都能做到只有善而無有惡,從此只余善業而遠離惡罪。所謂攝力,就是四攝,對此大家都很熟悉,所謂四攝六度,乃是大乘佛教徒的行爲軌範,現在的翻譯普遍稱其爲“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是與人和睦相處的處世原則,也是菩薩愛護衆生的重要方式之一,十分要緊。故而在668經中,對四攝進行了詳細的解釋:“若最勝施者,謂法施。最勝愛語者,謂善男子樂聞,應時說法。行利最勝者,謂不信者能令入信,建立于信;立戒者以淨戒;悭者以施;惡智者以正智令入建立。同利最勝者,謂阿羅漢以阿羅漢、阿那含以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須陀洹以須陀洹、淨戒者以淨戒而授于彼。”這裏講到所謂布施,當以法施爲最;所謂愛語,並不是淨撿人家愛聽的去說,而是要多說如法之語,多說與佛法有關的話,其他的世俗閑言碎語盡量不談;所謂利行者,正確的理解是努力引導大家走上佛法的信仰道路,使人堅守戒律,遠離惡智而樹立正智正見;所謂同事者,即大家都遵守相同的戒條與規矩,按照規章製度辦事,做到和睦相處,六和共住,不要過多去講究世俗的人情關系。
在669經中,則敘述叁世衆生有所取者,均爲四攝事。“若所有法,是衆之所取,一切皆是四攝事。或有一取施者,或一取愛語者,或一取行利者,或一取同利者。過去世時,過去世衆,以有所取者,亦是四攝事;未來世衆,當有所取者,亦是四攝事。”這裏所講的就是四攝法具有普遍的利世價值,放之四海而皆准。無論是過去世、現在世,還是遙不可及的未來世,四攝法都會很管用,若大家奉行四攝法,自然是天下太平,幹戈永息,“以有四攝事,隨順之法故。是故有大士,德被于世間”。(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