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雜阿含》(二十六)~C
654~659經(慧根經)、660經:此六經重點敘述五根中的慧根,強調慧根的重要性。
654經:“此五根,一切皆爲慧根所攝受。譬如堂閣衆材,棟爲其首,皆依于棟,以攝持故。如是五根,慧爲其首,以攝持故。”爲什麼五根當以慧根爲首?因爲慧根乃可以達到解脫,其他四根爲礎基,唯爲修得慧根才能談得上解脫,否則仍處于有學之位,以慧根來指導其他四根,如此修持方不會走樣,不會步入邪道。655經:“……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谛。此諸功德,一切皆是慧爲其首,以攝持故。”到656經對慧根的作用談得更具體些:“若聖弟子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依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是名信根成就;信根成就,即是慧根。”就是說若慧根成就,再返過來修信根,就會使得信根很牢固,不會有絲毫的動搖;“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此是說明慧根與其他四根之間的相互聯系,慧根成就,其他四根自然得以成就。657經繼續對五根加以說明,並強調慧根的重要性:“若聖弟子成就信根者,作如是學:聖弟子無始生死,無明所著,愛所系,衆生長夜生死,往來流馳,不知本際,有因故有生死,因永盡者,則無生死,無明大暗聚障礙,誰般涅槃?唯苦滅、苦息、清涼、沒。”這裏所講的信根,並非完全是指對于佛法生起信念,而是更狹義的出離生死。有時我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當前的佛教弘法活動中,往往注重于對人生意義的思索,主要內容是幫助人們克服心理障礙,和睦人際關系,調整好心態,以便更好地生活、工作與學習。如果說著眼于現實社會,如此弘法也沒有什麼不對。問題是這種弘法也僅僅限于善巧方便之列,佛教的終極目標是由“生厭”最後達到“出離”,如果在弘法過程中沒有將這條主線貫穿進去,不能不說是某種缺憾。657經中所說的,世間並不是我們眼中所看的那般美好,事實上是充滿著痛苦與煎熬。所謂“無明大暗聚障礙,誰般涅槃?”大家若皆對未來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憧憬,這個“涅槃”恐怕也永遠與我們絕緣。所以這裏的“信”,是對涅槃産生信念,不是讓我們對所謂的吉祥人生充滿著信心——此二者是有著顯著區別的。
658經繼續前經的內容,重點是解釋五根,比如說,成就信根,就不會爲天魔外道所左右、所折伏。這裏的“信”,則是指對佛法的堅固信念。“何等爲信根?謂聖弟子于如來所起信心,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世間法所不能壞,是名信根……”而在五根之中,當然是以慧根爲首,“譬如堂閣,棟爲其首”。在659經中,對五根的解釋與前釋則稍有差異,但與前釋一脈相承,並不沖突:
1、信根:若聖弟子于如來初發菩提心所得淨信心,是名信根;
2、精進根:于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精進方便,是名精進根;
3、念根:于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念,是名念根;
4、定根:于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叁昧,是名定根;
5、慧根:于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
這裏所強調的是“于如來初發菩提心”,也就是剛出家未久的比丘。對于初出家的比丘而言,修習五根是很重要的。這裏的“念”,似乎並沒有專指四念處。但是我們聯系到前面的經文,阿難有一次請教佛陀,對于初出家的善男子當以何法教誡他們?佛陀明確指出要以四念處教誡他們。從這個角度上可以得知,這裏的“念”,也可以視其爲四念處。而所謂的“定”,只能說是一種初級的定力,似乎不能說就是指四禅八定。對于初發心的比丘而言,若一下子修習到四禅恐怕有些吃力。依據前經(646經)的說法,慧根是指對于四聖谛的了知。四聖谛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夠搞明白的,它需要一個漸進過程。因此這裏的“慧”,似乎可以理解爲出家後所具備的與出家前完全不同的“思惟方式”或“指導思想”。這種方式已完全超越了對于物欲的索取與占有,而是立足于此生的解脫爲目標。這也就是660經所講的,修習五根可以將“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苦斷”。以“苦斷”視作我們的修習目標,可以說是我們最根本的學佛指南。離開“苦斷”,就談不上什麼解脫,同時所有的弘法行爲,也就失去了根基所系,與佛陀本懷自然是南轅北轍,毫不搭界。(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