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六)~B 646經敘述對信等五根的解說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六)~B  

  646經敘述對信等五根的解說,比如說,談到何爲信根,“當知四不壞淨”;“精進根者,當然是四正斷;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定根者,當知是四禅;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谛。”四不壞淨是對于佛、法、僧、戒四類生起不壞的淨信(堅固的信念);四正斷是未生之惡令不生,已生之惡勤于斷滅,未生之善令其生,已生之善令不喪失。647經同樣是詳細說明五根的內容。

  1、信根:“若比丘于如來所起淨信心,根本堅固,余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余世間,無能沮壞其心者,是名信根。”

  2、精進根:“已生惡不善法令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已生善法住不忘,修習增廣,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是名精進根。”

  3、念根:“若比丘內身身觀住,殷勤方便……(四念處)。”

  4、定根:“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是名定根。”

  5、慧根:“若比丘苦聖谛如實知……(四聖谛)。”

  648經講述由于五根而得預流果;649經講修習五根可以成就羅漢果;650經、651經敘述如對五根悉能了知,便可以得出離而成就正覺:“諸比丘!我于信根、信根集、信根沒、信根味、信根患、信根離如實知故,于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衆中,爲解脫,爲出爲離,心離顛倒,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比丘于此五根若利、若滿足,得阿羅漢;若軟、若劣,得阿那含;若軟、若劣,得斯陀含;若軟、若劣,得須陀洹。滿足者成滿足事,不滿足者成不滿足事,于此五根不空無果。若于此五根一切無者,我說彼爲外道凡夫之數(651經)。”652經則與651經大體相仿,“若比丘于彼五根增上明利滿足者,得阿羅漢俱分解脫;若軟、若劣者,得身證;于彼若軟、若劣,得見到;于彼若軟、若劣,得信解脫;于彼若軟、若劣,得一種;于彼若軟、若劣,得斯陀含;于彼若軟、若劣,得家家;于彼若軟、若劣,得七有;于彼若軟、若劣,得法行;于彼若軟、若劣,得信行,是名比丘根波羅蜜因緣知果波羅蜜,果波羅蜜因緣知人波羅蜜(也就是由于知根而到彼岸,由于知根之因緣如何而知其果報之如何等事)。”經中的一些名詞:

  1、俱分解脫:“俱”是指禅定力與解脫慧二者兼具;一般指具第四禅以上定力的解脫者。

  2、身證:指證得初果、向二果、第二果、向叁果、第叁果、向第四果,並且具有“八解脫”等無色定定力的六類聖者。

  3、一種:也就是只剩下一次受生者,不還向當中。如果斷除欲界的九品修惑中的七品或八品,尚余一品或二余修惑的話,則必須在欲界、天界中受生一次。

  4、一來:指一次往生,指斯陀含果。

  5、家家:斷除欲界九品修惑當中之前叁品,或前四品的聖者,因爲出一家而至另一家,也就是從人間生于天界,又從天界生于人間,故稱家家的聖者。或說不是人天往還,乃是人又人,天又天的轉生。

  6、七有:七次往返,于人間和天界,最多往返七次,也就是人天計爲十四生之間,必定會證得阿羅漢果,而得究竟苦邊,所謂須陀洹(預流果)。

  7、法行:隨法行,指聲聞的弟子,得見道之利根的聖者,對于法,能自作思惟,如理修行。

  8、信行:隨信行,指聲聞的弟子,得見道之劣根的聖者,從他人之處聽聞佛說之教法,而生信仰,而隨此法而修行者。(2月13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