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雜阿含》(卷二十六)
642經:敘述叁無漏根。此叁無漏根分別爲未知當知根、知根與具知根(無知根)。
1、當知未知根:入于見道的刹那時,對于無始以來的生死,而欲知未曾知道的四谛之法,而生起的意、樂、善、舍、信、勤、念、定、慧等九根,稱爲未知當知根。
2、知根:由于修道預流果,乃至阿羅漢向的六個階段的聖者,已知道四谛之法,而欲斷而生起的九根,稱作知根。
3、具知根:于無學道,也就是成就阿羅漢以後所生的九根,稱作具知根。
本經中佛陀所說的偈語也很重要:
覺知學地時,隨順直道進,精進勤方便,善自護其心。
如自知生盡,無礙道已知,以知解脫已,最後得其知。
不動意解脫,一切有能盡,諸根悉具足,樂于根寂靜,
持于最後身,降伏衆魔怨。
643經~645經:本經分別敘述預流果(須陀洹果)和阿羅漢果。
643經(五根):“有五根。何謂爲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根爲有力故,並能增長故。信等五根,善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故。得五根,斷叁結,便得預流果。
644經(須陀洹):如比丘能對于五根如實善觀察,“如實善觀察者,于叁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于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從這裏可得知,知五根斷叁結,得預流果(須陀洹果)沒問題,這裏有個前提,就是需要對于五根進行“如實善觀察”。須陀洹只是證道中的一個過程,已入聖流,需要七次往返于人天之中輪回修習,方可最後“究竟苦邊”。因此有的也將須陀洹果稱作“初果羅漢”。
645經講述阿羅漢的修習,即“于此五根如實觀察者,不起諸漏,心得離欲解脫,是名阿羅漢。”從預流的須陀洹,到四果的阿羅漢,都是從觀察五根入手。但是阿羅漢修得很徹底,做到了“不起諸漏”,且能“心得離欲解脫”。不僅如此,按照本經中的表述,阿羅漢同時也做到了“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從個人煩惱上講,阿羅漢已是完全斷除幹淨,沒有絲毫的牽挂與羁絆。(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