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五)~B 第641經(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緣經)

  第641經(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緣經):本經敘述阿育王晚年的一些布施行爲,以及孔雀王朝的末代國王破壞佛法的事迹。

  關于阿育王晚年的一些事迹,史書記載得比較詳細。如果從曆史的角度看,阿育王晚年似乎犯了一些政治上的錯誤,比如說在治國方面顯得過于柔和,最終導致了大臣們的擅權;從崇佛方面講,他似乎犯了與梁武帝相似的錯誤,即對于行布施方面,似乎有些過頭,結果使國家的財庫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當然,如果單從佛教方面看,這畢竟是好事情,起碼對于倡導佛教的進一步發揚光大,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正面作用。

  在本經中,重點突出兩件事:一是阿育王晚年,仍不遺余力地進行布施活動,直到只剩下最後的半顆阿摩勒果;二是孔雀王朝的末代國王們,對佛教似乎逐漸失去了信心,開始從崇佛而走向滅寺害僧。首先說第一件事。

  阿育王晚年的時候對于寺院大行布施,自比佛陀時代的“給孤獨長者”。他認爲一個普通的長者尚能“以億千金”布施佛與衆比丘,“我今爲王,何緣複以億千金施?當以億百千金施”,說明他在布施方面,很想超越他的前輩給孤獨長者。早期布施無外乎四食供養,所謂衣食臥具與醫藥,阿育王一方面“起八萬四千佛塔”,更于“彼諸塔中複施百千金”,以金銀貨幣直接對寺僧進行供養,這個與早期的四食供養已有了較大的差別。比如說他曾作“五歲大會”,以“叁百億金供養于彼僧衆中”,對所有凡聖比丘,皆給予了普同供養。不僅如此,阿育王爲了行布施,竟連“夫人、婇女、太子、大臣”都一並布施給了聖僧,然後用“四十億金還複贖取”。這種贖身法實際上就是變相的布施金銀,使我們不由地想起了梁武帝四次舍身同泰寺的曆史鬧劇。種種變著法兒的布施,阿育王最後“用九十六億千金”,離他的諾言“百億千金”還差四億千金。此時,阿育王身染重病,自知不久于人世。他開始發愁,“我常所願,欲以滿億百午金作功德,今原不得滿足,便就後世時,計挍前後所施金銀珍寶,唯減四億未滿”。于是阿育王便“辦諸珍寶,送于雞雀寺中”,准備完成他的最後心願。

  結果這種願意遭到了一位王族的阻撓,這位王族就是太子法益的兒子(也就是阿育王的孫子),名叫叁波提。他對太子父親說:“大王將終不久,今以此珍寶送與寺舍中,今庫藏財寶已竭,諸王法以物爲尊,太子今宜斷之,勿使大王用盡也。”可以說到了阿育王的晚年,國庫已嚴重虧空,幾乎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太子法益認爲言之有理,便下令典藏者,“勿複出與大王用之”,說明阿育王對財産的處分權,已經受到了嚴重製約。此時,國王由于病入膏肓,說話已經不那麼好使了。

  阿育王“自知索諸物不複能得”,于是將“所食金器送于寺中”,結果金器換銀器,銀器換銅器,銅器換瓦器。弄到最後,阿育王手中只剩下半顆阿摩勒果(類似于胡桃)的支配權。他手中拿著此半顆阿摩勒果,對身旁的侍者說:“汝今憶我恩養,汝持此半阿摩勒果送雞雀寺中,作我意……無有財寶布施衆僧,于一切財而不得自在。今唯此半阿摩勒果,我得自由,此是最後布施檀波羅蜜,哀愍我故,納受此施,令我得供養僧福。”爲了使大衆能普獲供養,該寺將果子研磨成粉,“著石榴羹中”,最終使得“衆僧一切皆得周遍”。

  再說第二件事。阿育王逝世後,他的兒孫們(法益、叁波提)還是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于佛教,並將阿育王生前未如願的“四億諸金”,悉數送往寺中。到阿育王後的大約第七世國王時,這位國王名叫“沸沙蜜多羅”。這位新國王在政治上很想有一番作爲,于是他遍問群臣:“我當作何等事,令我名德久存于世?”也就是說他想做一位名垂青史的一代名君。大臣們當然舉出他的先祖阿育王,因爲阿育王在世時“造立八萬四千如來塔,複興種種供養”,連沸沙蜜多羅也不得不承認:“大王阿育有大威德,能辦此事,我不能作,更思余事。”正路沒法走,只能走“曲線”,有位惡臣給他出了一個陰招,那就是:世間無外乎兩種人可以名垂千古,即大善和大惡。大善人肯定是當不成了,那麼當個大惡人,做一回千古罪人,那總可以吧?怎麼辦呢?阿育王在世時造八萬四千塔,“王今當行惡行,打壞八萬四千塔”。當然,作爲一國之君,總不會糊塗到這等地步!但我們沒有必要去考證曆史,經典中既然如此記載,我們就認爲真的如此罷。

  國王呼諸比丘來,問道:“使我壞塔爲善?壞僧房爲善?”比丘們的回答是“二不應行!王其欲壞者,甯壞僧房,勿壞佛塔。”結果國王惱怒不已,“殺害比丘,及壞塔寺”,最後竟舉國下令:“若有人能得沙門釋子頭來者,賞之千金。”如此一來,比丘們如過街老鼠,到了人人喊打喊殺的地步。在那種情境下,用“白色恐怖”來形容,絲毫不爲過。

  佛教在摩竭陀國的最後命運,自然是逐漸式微,不得已向周邊國度發展,並在內憂外患之下,最終退出了古印度的曆史舞臺。當然,隨著佛教的衰落,孔雀王朝也走到了它生命的盡頭,至公元前187年,最終被一個新的王朝——巽伽王朝所替代。(2月10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