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經(給孤獨生天經):本經大意是給孤獨長者壽終後往生兜率天,後來又返回世間贊歎佛法,激勵諸比丘。我們知道給孤獨長者一生不僅爲佛教,而且爲廣大貧苦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後來給孤獨者長命終之後,憑籍其生前所播下的善根,往生到了兜率天。從佛經記載來看,給孤獨者長應是在佛陀之前就往生了。往生的須達長者化爲天子,來到祇園精舍禮拜佛陀後,向佛陀說了一偈,此偈內容爲:
于此祇桓林,仙人僧住止,諸王亦住此,增我歡喜心!
深信淨戒業,智慧爲勝壽,以此淨衆生,非族姓財物。
大智舍利弗,正念常寂默,閑居修遠離,初建業良友。
從偈中可以看出,須達長者住世期間,對于佛陀親手製訂的居家人士所信奉的五戒十善,是非常用心在意的。因此他說“深信淨戒業,智慧爲勝壽”,因爲這些東西都是用金錢財物買不到、換不來的。而且,長者生前與佛陀的各位大弟子們關系也特別融洽。在諸大上座弟子中,他對舍利弗可謂最爲敬仰。爲什麼呢?舍利弗不僅擁有“大智”,而且在修持上也是出類拔萃,“正念常寂默,閑居修遠離”。因此,須達長者將其視爲“初建業良友”,就是建立佛法道業上的良師益友。
第二天一早,佛陀入于僧中,“敷尼師壇,于衆前坐”,對大家說此昨夜的因緣。其實大衆居于祇園精舍,對于捐贈精舍的給孤獨長者都很是懷念。一聽說長者昨夜自兜率天返回人世間,都很激動。尊者阿難聞後禀告佛陀道:“世尊!如我解世尊所說,給孤獨長者生彼天上,來見世尊,然彼給孤獨長者于尊者舍利弗極相敬重。”那麼給孤獨長者爲什麼對舍利弗“極相敬重”呢?因爲舍利弗智慧超人。佛陀對此予以充分肯定,他說“一切世間智,唯除于如來,比舍利弗智,十六不及一”,就是說世間人的智慧還不及舍利弗智慧的十六分之一,可見二者之懸殊。
第594經:本經敘述曠野長者(手天子)生前恭敬叁寶不厭,故生于無熱天。
佛教對于因果輪回和善惡報應之說十分注重,所謂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後世果。如果今生種下善因,後世必有善果——當然也未必後世得果,現世現報的事情很多。本經中有一位天人來到佛陀頂禮,佛陀問他“本于世間爲人身時,所受經法,今故憶念不悉忘耶”?意思是在人世間做的好事善事,以及所聽聞的善法,有沒有忘記掉?這位天子回答是“本所受持,今悉不忘”。世尊曾經說過,“若人安樂處,能憶持法,非爲苦處”,如果一個人能做到居安思危,是很不容易的做到的。而這位天人現在已經往生到了無熱天,卻能牢記佛陀的教導,其能得善報,便絲毫不奇怪了。那麼這位天人憑借什麼往生到了無熱天中?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我于叁法無厭足故,身壞命終,生無熱天”。哪叁法?所謂“見佛無厭故”、“于佛法無厭足故”乃至“供養衆僧無厭足故”,故而能往生于無熱天。這位天子說偈道:“受持賢聖法,調伏悭著垢,叁法不知足,故生無熱天。”所謂生前多行善事,死後必得善趣。這是絕對真實的,如果作爲佛弟子連這個都不相信,那麼就等于喪失了作爲佛子最起碼的資格。(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