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二)~F 第591經:本經敘述有一位優婆塞于大會中曾責欲樂之過失,而自己卻爲愛欲所淹沒。後爲天神所教誡。

  第591經:本經敘述有一位優婆塞于大會中曾責欲樂之過失,而自己卻爲愛欲所淹沒。後爲天神所教誡。

  本經是佛陀對弟子們們說過去的因緣。有一位居家奉佛的優婆塞,有一次到另外一位佛友家裏去造訪。兩個坐下來聊天時,話題涉及到了世間的各種欲望。這位居士一提起“欲望”二字,便是氣都不打一處來,可謂“極毀訾欲”。他發表高見說:“此欲者,虛妄不實,欺诳之法,猶如幻化,诳于嬰兒。”在這位優婆塞的眼中,世間的所有欲望都是虛妄不實的,它們好像使一些哄嬰兒的小手段一般,因此它們都是需要予以強烈譴責的。從道理上講,這位優婆塞講得對不對呢?當然是對的,可是講與做又是完全是兩回事,他自己究竟做得怎麼樣呢?“還自己舍,恣于五欲”。在朋友家裏是義正辭嚴,可是一回到家裏,馬上就換了一副面孔,該怎麼胡鬧還是怎麼胡鬧,聲色犬馬、吃喝玩樂樣樣來。這位優婆塞可謂名副其實的講一套做一套。

  據說有位天神想拯救這位優婆塞,“我今甯可發令覺悟”,看來這位天神的思想境界絕對在這位只會耍嘴皮子功夫的優婆塞之上。天神對這位優婆塞說了一偈:

  于大聚會中,毀訾欲無常,自沒于愛欲,如牛溺深泥。我觀彼會中,諸優婆塞等,

  多聞明解法,奉持于淨戒;汝見彼樂法,而說欲無常,如何自恣欲,不斷于貪愛?

  何故樂世間,畜妻子眷屬?

  這位優婆塞聽到此偈以後,據說是猛然省悟。他“剃除須發,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精勤修習,盡諸有漏,得阿羅漢”。似乎出家才是解決沈溺于愛欲中的最上之策。若從現實意義上講,出家未必能解決所有問題。有的人在當居士時,對佛法懷有甚深的信仰,修學上也很精進;可是一旦披度出家,在道心上卻出現了退轉。其實居家優婆塞若忠實踐行五戒十善,雖然不能解決根本性的生死問題,然其所得善果也是非常理想。而淨土宗的念佛法門,講的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哪怕平生壞事做絕也無妨于往生淨土。從修學門檻上說,淨土法門似乎更適合于居家奉佛信士。

  第592經(給孤獨經):本經敘述給孤獨長者(須達)最初皈依佛陀的詳細情形。這部經在佛教史上十分著名,其中的故事情節也很吸引人,故而此故事廣爲流傳。在這裏,我只擬將一些重點稍加彙總,甚至經中的故事情節則從略。

  一、何名爲佛,何名爲法?

  佛:“有沙門瞿昙,是釋種子,于釋種中剃除須發,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名爲佛。”

  僧:“若婆羅門種剃除須發,著袈裟衣,信家、非家,而隨佛出家;或刹種種、毗舍種、道陀羅種善男子等剃除須發,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彼佛出家而隨出家,是名爲僧。”

  二、佛陀爲須達說偈:

  婆羅門涅槃,是則常安樂;愛欲所不染,解脫永無余。

  斷一切希望,調伏心熾燃;心得寂止息,止息安隱眠!

  叁、佛陀爲須達說法:

  “諸法無常,宜布施福事、持戒福事、生天福事,欲味、欲患、欲出,遠離之福。”

  四、須達何故“給孤獨長者”?

  “名須達多,以常給孤貧辛苦故,時人名我爲給孤獨。”(12.1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