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經:本經是佛陀對于財富的觀點,即舍俗出家,乃爲上道。
一位天子來到佛所,向佛陀述說一事,並請求得到佛陀的解答:
賴吒槃提國,有諸商賈客,大富足財寶,各各競求富,
方便欲財利,猶如燃熾火,如是競勝心,欲貪常馳騁。
雲何當斷貪,息世間勤求?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世間人都會趨向于求財求利,尤其是“商賈客”,可以說到了“唯利是圖”的地步了。這些人爲了求取財利,做到利潤的最大化,有時候根本就是不擇手段。在他們的心目中,求財的欲火在他們的心中時刻燃燒著,使得物欲橫流,欲火熾然,沒有片刻的停歇。對于世間的這種逐利現象,我們應該如何去滅除它們呢?
佛陀對此的回答是:
舍俗出非家,妻子及財寶,
貪恚癡離欲,羅漢盡諸漏,
正智心解脫,愛盡息方便。
佛陀在這裏開出的藥方便是“舍俗出家”,成就無上的阿羅漢聖道。但是坦率地說(從現實意義上而言),出家能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呢?從後世的經驗來看,似乎並不能解決根本性的問題。比如說到了佛滅度數百年的部派佛教時期,上座部與大衆部分裂的根本原因,似乎就是出在了對于金錢財富的觀點分歧上面。上座部嚴格奉行“不捉金錢戒”,而大衆部則順應了時代的進步,開始學會使用貨幣。而且,即使是出家以後,如果沒有成就羅漢道,則同樣無法淡定對金錢財富的欲望。如今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如何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財富觀,如何用正確的財富觀來指導我們的實際生活,則是擺在我們面前一項重要任務。
590經(商人經):本經敘述五百位商人在曠野中遇賊難,最後得到天神的幫助。
有一大隊商人在外經商,路過曠野,結果遇到了強盜打劫。此時空中有一天神,欲出手相助。但這位天神想試試這些商人們的智慧,便問了一偈:
誰于覺睡眠?誰複睡眠覺?誰有解此義?誰能爲我說?
本偈中的重點是第二句,即“誰複睡眠覺”,也就是在睡覺的時候,依舊保持覺悟而不沈昏。此時商人中有一位居士(自然也是經商者),他回答說“我于覺睡眠,我于睡眠覺,我解知此義,能爲人記說”。他說:
貪欲及嗔恚,愚癡得離欲,漏盡阿羅漢,正智心解脫,
彼則爲覺悟,我于彼睡眠。不知因生苦,及苦因緣集,
于此一切苦,得無余滅盡。又不知正道,等趣息苦處,
斯等爲常眠,我于彼則覺,如是善知義,如是能記說。
偈中所述的內容,主要是講衆生不知生此苦果(叁毒之苦),以及生此痛苦的因緣所在(集),也不知道如何達到無余滅盡,更不知道如何才能趣向息苦的邊際(涅槃,道)。綜合而言,偈中所述的便是我們常說的“四聖谛”。不知四谛,則衆生無法獲得究竟的解脫,因此衆生即便是醒著,也等同于恒常的睡眠之中。而如果知道了四聖谛的妙義,則哪怕是身處睡眠之中,也能知曉何爲真義,即時刻處于覺醒之中。那麼什麼人能達到“睡眠覺”呢?也就是證得聖果的阿羅漢。
本經中類似的故事,我們在後期的大乘經典中時常看到,目的是勸誡人們皈順佛法,棄絕外道。若恒順于佛法,則一切恒祥,所有災難隨即化險爲夷,所求遂意。(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