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一)~F 566經~575經:此十經均敘述質多羅長者的一些事迹,故一並敘述。

  566經~575經:此十經均敘述質多羅長者的一些事迹,故一並敘述。

  566經:敘述質多長者對佛一偈的深刻理解。有一位名叫質多羅的長者,慧根深厚。有一次一位名叫那伽達多的比丘以佛的一首偈,讓質多羅長者談談想法。此偈內容爲:

  “枝青以白覆,一輻轉之車,離結觀察來,斷流不複縛。”

  並問道:“長者,此偈有何義?”

  質多羅長者從來沒有聽聞過此偈,他不禁問道:“尊者那伽達多!世尊說此偈耶?”回答是:“如是”,也就是世尊的確說過此偈。但是質多羅長者一時回答不上來,便回答說:“尊得!須臾默然,我當思惟此義。”不一會兒,他回答說:

  “青者謂戒也,白覆謂解脫也,一輻者身念也,轉者轉出也,車者止觀也,離結者有叁種結,謂貪、恚、癡。彼阿羅漢諸漏已盡、已來、已知、已斷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更不複生,未來世成不起法。觀察者謂見也,來者人也,斷流者愛流于生死。彼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不複生,于未來世成不起法。不縛者謂叁縛:貪欲縛、嗔

  ᛨ

  縛。彼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已斷、已知,斷根根本,于未來世成不起法。是故……世尊所說偈,我已分別也。”

  質多羅長者被譽爲居家衆中智慧第一,因此他對佛偈的領悟能力是超常非凡的。經過短暫的思索,他能夠很快地將佛偈完整地闡釋出來,是了不起的一位居家大善知識。僅個人而言,本偈中最難領會的是“枝青以白覆”這句偈。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以無過失之輪與潔白的車篷”,“青”似可理解爲尚在成長期,而“白”則象征著無有瑕玼的圓滿成熟。結合質多羅長者的理解,多羅樹開花的時候,大且潔白。若滿樹皆爲潔白之色,則說明距收獲已是指日可待,故而“白覆”以喻解脫。如果我們還沒有獲得解脫,就必須要積極地求證解脫。從“一輻轉之車”之偈,是一種譬喻。就好像一架輾轉前行的車輪,是永遠也無法停息下來的,它無始無終,輪轉不息。我們的生死也是如此,生而死,死而生,往複輪回,永無出頭之日。怎麼辦呢?此偈中讓我們要堅持兩點,一是要堅持守戒,二是要善于觀察,修習止觀。而持戒與修習止觀,事實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內在聯系十分緊密——這是獲得解脫的方法與途徑。從總的方向來講,我們獲證解脫的過程,也就是一個逐漸斷滅貪、恚、癡的曆程。若徹底地斷除了叁毒,也就做到了“斷流”。

  那伽達多比丘聞後,十分贊歎,他說:“長者!汝得善利,于此甚深佛法,賢聖慧眼得入。”

  567經:在本經中,那伽達多比丘又問道:“有無量心叁昧、無相心叁昧、無所有心叁昧、空心叁昧。雲何,長者!此法爲種種義故種種名?爲一義種種名?”這裏有四種叁昧,分別是無量心叁昧、無相心叁昧、無所有心叁昧與空心叁昧。此四種叁昧是同一種意思呢,還是含義各不相同呢?

  質多羅長者回答:“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有法一義種種味。”意思是說,這兩種情況都是存在的。

  第一種情況具體表現爲(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1、無量心叁昧:“無量心叁昧者,謂聖弟子心與慈俱,無怨……一切世間普緣住。”也就是四無量心。

  2、無相叁昧:“謂聖弟子于一切相不念,無相心叁昧,身作證,是名無相叁昧。”

  3、無所有心叁昧:“謂聖弟子度一切無量識入處,無所有,無所有心住,是名無所有心叁昧。”

  4、空心叁昧:“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叁昧。”

  第二種情況具體表現爲(有法一義種種味):

  “謂貪有量,若無诤者第一無量。謂貪者是有相,恚、癡者是有相,無诤者是無相。貪者是所有,恚、癡者是所有,無诤者是無所有。複次,無诤者是空,于貪空(將貪空掉),于恚、癡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義種種味。”(11.28)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