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H 第552經~555經(诃梨經)

  第552經~555經(诃梨經):

  552經與553經大略相同,是诃梨長者以佛告帝釋之語而請教迦旃延:“若沙門、婆羅門無上愛盡解脫,心正善解脫,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迦旃延對此回答是:“謂眼、眼識、眼所識色相依生喜,彼若盡、無欲、滅、息、沒,于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耳、鼻、舌、身、意、意識、意識所識法相依生喜,彼若盡、滅、息、沒,比丘于此法、律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其回答與551經大體相同。

  在554經、555經中,講述四不壞淨與六念處。诃梨長者身遭病苦,迦旃延尊者前去探望。诃梨長者見尊者前來探視,就“從座欲起”。迦旃延尊者忙說“長者莫起!幸有余座,我自可坐于余座”。這裏的“座”,是既可坐也臥的那種,與中國古代的“胡床”大體相同,而與今天“床”之含義略有差異。

  迦旃延尊者坐定後,就開始詢問诃梨長者的身體情況——好像長者此次病得不輕,“我病難忍,身諸苦痛轉增無損”。迦旃延尊者以佛法之義予以寬慰開導:“是故,汝當修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聖戒成就,當如是學!”此處所說的就是“四不壞淨法”,也就是對佛、法、僧、戒,樹立起堅固的信心或信念。其中的“僧”,是指證得四雙八輩果位的聖僧,並非指普通的僧人。不僅如此,還要常存于六念處,即佛、法、僧、戒、施、天。佛,自然是指佛陀;法,是指佛所說之正法、律,“于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熱惱,非時通達,緣自覺悟”;僧,是指四雙八士,他們皆“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供養、恭敬、尊重之處”,以僧爲念,可以“堪爲世間無上福田”;戒是指佛製戒律;布施的目的是對治悭貪;天之功德在于居家人士,命終之後可以“生彼天中”,不再遭受人世間的種種苦難。

  第556經~558經(無相心叁昧經):此叁經主要是講述何謂無相心叁昧。

  何謂“無相心叁昧”?衆比丘尼不太明白,請教了佛陀,又請教了阿難尊者。結果令大衆有些驚訝,原因是阿難尊者的回答與佛陀的回答竟是出奇地一致,所謂“同句、同味、同義”。從字面上理解,無相心叁昧就是以離一切相(不著于相的涅槃)爲專注對象(所緣)所成就的禅定。

  諸比丘尼分別請教佛陀與阿難道:“若無相心叁昧(不被一切相所執的定),不湧(不浮動)、不沒(不沈睡),解脫已住,此無相心叁昧,世尊說是何果、何功德?”

  佛陀對此的回答是:“若無相心叁昧,不湧(不躁動)、不沒(不昏沈),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叁昧智果、智功德。”

  阿難對此回答是:“若無相心叁昧,不湧、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是智果、智功德。”

  從阿難的回答可以看出,他的回答未必是他自己親身參悟所得出的結論,有可能是聞佛所說,也就是佛陀曾經回答過類似的問題,阿難在一旁聽聞默記。因爲阿難在佛涅槃之前,並未獲得徹底的解脫,他不可能知道“無相心叁昧”會是“何果何功德”,這是一種“記說”,已經達到了“第一句義”的高度,故而阿難不可能知道得這麼徹底。不過阿難十分坦誠,他的回答是“世尊說是智果、智功德”,明確說這是世尊說的,不是他本人的發明。

  第558經稍有差異,有異比丘請教無相心叁昧何果何功德,阿難反道:“汝得無相心叁昧耶?”該比丘回答說“我未曾有”。當時阿難沒有回答這位異比丘的問題,但是異比丘又很想知道答案,怎麼辦呢,于是“彼比丘即隨尊者阿難,經六年中”,目的是想假如其他人以相同的問題請教阿難,阿難尊者一旦回答,這位異比丘不就是可以不費力氣地聽聞得法了嗎?可是結果卻令他很失望——六年之中,竟“無有余人問此義”。不得已,他只好又再次請教道:“若比丘問無相心叁昧,不湧、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何果、何功德?”阿難又一次反問道:“比丘!汝得此叁昧?”一句話問得這位比丘啞口無言。爲什麼?該比丘壓根就沒有證得無相心叁昧。沒有證得的境界,問之何益?就好像我們現在是凡夫,卻一個勁地追問“佛境是何境界”一樣,根本是不得要領,弄不好還會落下謗佛謗法的罪業。不過最後阿難還是回答了該問題,即“世尊說此是智果、智功德”。

  最後淺說一下無相心叁昧。

  有的人說原始經典中的無相心叁昧,與大乘佛教的“空”觀思想十分接近。我本人比較贊同這種觀點,但是二者還是有所區別。作爲一種修持法門,它總有一個對治的對象,比說空是對治有,苦是對治樂,等等。相既是實在物(山水自然景觀人物),也可以是虛幻之物(念頭、夢想、意識)。我們平常人喜歡“取相”,結果我們的腦海中,爲各種各樣的“相”所充斥。“相”本身並不是什麼壞事,可是執迷于相,就會很麻煩。如此時間久了,我們的思想就變得複雜了,種種煩憂就此而生起,故而“相”便成“相患”,以相爲患。

  取相是想蘊認知一切事物的作用,而這個相,又往往是顛倒的,不真實的,因而《金剛經》中的破四相(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就是對治我們的種種不淨之想,以清淨想來取代不淨之想、染雜之想。無相心叁昧,便是建立在破四相基礎之上的一種修禅對治法門。修行此禅定法門,其次第大致分爲八個,即村邑想、同修梵行想、森林獨處想、大地想、空無邊處想、識無邊處想、無所有處想、非想非非想處想。每一個次第都是後一想取代前一想,一個一個地見味、見患、見離。不僅如此,還要觀照一切法唯是名言,無有實性(假名無實故)。如此一來,即于法不起所緣想,進而能緣心想也不可得,能所空性無所對立,見性絕對,由此而入無相心叁昧。(11月17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