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C 第547經(宿士經):本經敘述何爲真正的“宿士”。

  第547經(宿士經):本經敘述何爲真正的“宿士”。

  何謂宿士?一般是指老成飽學之士。當然,從傳統意義上講,既爲“宿”,一是指男士居多,而是有著年齡界限,年紀輕者則不大會被人尊稱爲“宿士”;叁是有一定的學修涵養,鬥大字不識一籮筐,恐怕也沒有“宿士”之說。我們常說“禅門耆宿”,耆即老,說文稱“六士曰耆”,看來還是有年齡限製。從這種意義上講,古印度對于宿士認識,與中國古代也大致相當,本經開篇就談到這個問題。

  在某一時期,有衆多比丘集于祇樹給孤獨園的食堂,在幹什麼呢?“爲持衣事”,即大家都在商量著如何縫製叁衣的事情。按照佛教古製,比丘們在夏安居結束之前,都有一個集體縫製叁衣的聚合活動。等叁衣都縫製好了,大家便可以外出雲遊,各奔東西。有時候佛陀還親自縫製衣服,也幫助其他比丘製衣,這些事在原始經典中多有敘述。

  正當大家議論正濃時,有一位梵志“年耆根熟”,詣食堂所,“于一面拄杖而住”。老人家站在那裏一言不發,似乎在等待著什麼。諸比丘也見到了這位老者,也沒有主動向他打招呼。老梵志見狀,感覺到自己受到了冷落,便語諸比丘言:“諸長老!汝等何故見老宿士不共語問訊,恭敬命坐?”言下之意,是指責師付們不講規矩,不尊重老人家。

  此時尊者摩诃迦旃延在座,他聽後對梵志說:“我法有宿老來,皆共語問訊,恭敬禮拜,命之令坐。”意思是說,在佛法中的確有尊老的傳統,即凡是有耆宿大德前來造訪,大家都要客客氣氣地上前打招呼,然後恭敬禮拜請其上坐。

  這位老梵志一聽,說對呀,你們既然知道這個規距,爲什麼見到我還不理不睬的?“我見此衆中無有老于我者,不恭敬禮拜、命坐,汝雲何言:我法見有宿老,恭敬禮拜,命其令坐?”——這豈不是說一套做一套嗎?然而迦旃延對此卻不以爲然,因爲老梵志所說的“宿士”,與佛教裏“宿士”含義卻毫不相幹。迦旃延說:“若有耆年八十、九十,發白齒落,成就年少法者,此非宿士;雖複年少年二十五,色白發黑,盛壯美滿,而彼成就耆年法者,爲宿士數。”這裏所講的“宿士”並不能單純將年紀作爲衡量標准。八、九十歲的老者未必具備宿士的資格,而二十多歲的小夥子,也有堪當宿士的稱號。那麼衡量宿士的最主要標准是什麼?經中給出明確的答案:

  “有五欲功德。謂眼識色愛、樂、念,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愛、樂、念。于此五欲功德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若如是者,雖複八十、九十,發白齒落,是名成就年少之法。雖年二十五,膚白發黑,盛壯美色,于五欲功德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若如是者,雖複年少年二十五,膚白發黑,盛壯美色,成就老人法,爲宿士數。”

  從經中,我們可以看出佛教對于“宿士”的要求很高,僅憑一把年紀就想被他人尊稱爲宿士,實在過于勉強。因此這位老梵志聞迦旃延言後,也自知資格差得遠,便說:“如尊者所說義,我自省察,雖老則少;汝等雖少,成耆年法。”所謂“有志不在年高”,用在這裏也是十分恰當的。(11月8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