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B 第546經(澡罐杖經):本經是梵志與迦旃延尊者之間的對話。

  第546經(澡罐杖經):本經是梵志與迦旃延尊者之間的對話。

  一位梵志(泛指修行者)名叫執澡罐杖,在某一天拜訪摩诃迦旃延尊者,向尊者請教一些問題:“何因何緣王、王共诤,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共诤?”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國王與國王之間、婆羅門居士(居家婆羅門)之間的爭論?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有多種答案,比如說我們可以說是見解不同,政治傾向不同,或者是出于維護各自最根本的利益等等。我想這些答案都可以成立,然而佛教作爲一門側重于解決人類心理問題的宗教,顯然不能從政治學、社會學或者曆史學的角度來回答這些,否則便失去了其應有的特色。摩诃迦旃延作爲佛陀出色的大弟子之一,他的回答著眼于人類的貪欲:“貪欲系著因緣故,王、王共诤,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共诤。”

  梵志複問:“何因何緣出家、出家而複共诤?”——出家人之間是出于何種原因而爭論不休呢?難道也是因爲貪欲嗎?摩诃迦旃延對此的回答是:“以見欲系著故,出家、出家而複共诤。”這裏的“見欲”,是執著于各自的見解。比如說,有的教派主張有我、有常、有斷、有滅,而另一教派則主張無我、無常、無有斷無有滅。大家誰也不願意放棄自己的見解(信仰),故而爭論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此時的爭論,已經超越了物質層面,也就是與一般意義上的“貪欲”是不同的——一般的“貪欲”主要指物質利養方面。相比之下,一個人可以做到淡泊名利、粗茶淡飯,可以放棄榮華富貴、錦衣玉食而過著平常人的日子,但是如果讓他放棄自己的見解,抛棄自己的信仰,則是相當困難的。爲何?信仰在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如果一旦喪失了信仰(或者說理想),那麼這個人就是一個極其平庸的人。人類如果失去信仰(或沒有理想報負),其結果必然是獸性的增益而人性的減損。從進化論的角度看,人類若是恢複了獸性而失去了人性,什麼壞事幹不出來?如果我們貪求于物欲感官的享受,而忽視了理想與信仰的訴求,其結果不僅僅是诤訟紛起,更是天下永無甯日了。更進一步說,若世人皆能離此“貪欲系著”與“見欲系著”,而同歸于佛法大道,自然是天下泰平,滿街皆爲祖師,遍地同是聖人。(11月6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