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A 第537~545經:此九經皆敘述四念處,故一並敘述。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

  第537~545經:此九經皆敘述四念處,故一並敘述。

  537經主要敘述四念處可以得大神通力。舍利弗語阿那律言:“奇哉,阿那律!有大德神力,于何功德修習多修習而能致此?”阿那律回答說:“于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何等爲四念處?……我于四念處善修習故,于小千世界少作方便,能遍觀察,如明目士夫于樓觀上,觀下平地種種之物;我少作方便,觀察小千世界亦複如是。”由此可見,修習四念處可以獲得了不起的神通,這裏主要是天眼通,能觀清楚地遍觀諸小世界。538經說修習四念處可以見到“千須彌山”。而以須彌山爲中心,四周的鐵圍山爲限稱作“一世界”,一千個這樣的世界,叫作“一小千世界”。第539經提到了天眼通的另一種表現,即能觀衆生前生後世,所謂“以淨天眼過天、人眼,見諸衆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上色、下色,善趣、惡趣,隨業受生,皆如實見。”無論是上生天堂,下生地獄,悉能看得明明白白。

  540經、541經講述阿那律尊者“身遭病苦”,大家都來看望他,安慰他說:“尊者阿那律!所患增損可安忍不?病勢漸損不轉增耶?”阿那律說,我的病很嚴重呢,“我病不安,難可安忍,身諸苦痛,轉增無損”。但是阿那律又說,雖然他身體上遭受著嚴重的病痛,他仍能忍受,“然我身已民遭此苦痛,且當安忍,正念正知”。大家很欽佩:“心住何所而能安忍如是大苦,正念正知?”阿那律給出的答案是:修習四念處。

  542經敘述如何于正法律而得漏盡,阿那律回答說修習四念處。“若比丘在于學地,上求安隱涅槃住,聖弟子雲何修習多修習,于此法、律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阿那律回答稱“當住四念處”。543經提出了一個比較難以回答的問題,這個問題也是爲我們所關注的:“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舍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耶?”推而廣之,即對那些已經獲得解脫的聖者而言,是否需要繼續修習四念處呢?阿那律的回答是:“若比丘諸漏已盡……彼亦修四念處也。”爲什麼呢?因爲“不得者得,不證者證,爲現法樂住故。”這裏回答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已獲解脫的人繼續修習四念處,是爲了“現法樂住”,現世現生獲得安隱快樂。這裏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現生獲得解脫,只能使自己從思想上獲得某種超脫,並不等于說現生就不會遭遇不測,比如說病痛的折磨,敵人的暗算,各種流言蜚語的攻擊,等等。阿那律說“安隱快樂”,是說修習四念處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這些難以預測的災難,或者在面對災難的折磨時,使自己的身心始終保持于安甯祥和的狀態之中,從而做到諸風不動,堅若磐石。

  544經講述外道修行者請教阿那律爲什麼出家修行,“尊者何故于沙門瞿昙法中出家?”阿那律回答是“爲修習故”。修行什麼呢?主要修習“根、力、覺支、念處”。這裏所講的,就是五根(信、勤、念、定、慧)、五力(信、勤、念、定、慧)、七覺支(擇法、精進、喜、椅息、念、定、舍)、四念處(身、受、心、法),它們是組成叁十七道品的重要內容。這些外道唯獨喜歡聽四念處,于是阿那律爲他們宣說了四念處的妙理。545經是阿那律對諸比丘的開示:“譬如大樹,生而順下,隨浚隨輸,若伐其根,樹必當倒,隨所而順下。是比丘修四念處,長夜順趣浚輸(疏通渠道),向于遠離;順趣浚輸,向于出要;順趣浚輸,向于涅槃。”意指修習四念處,可速獲涅槃解脫。(11月4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