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十九)~C 第535經、536經(獨一經):經中敘述目犍連尊者,從阿那律尊者處聽聞四念處法。

  第535經、536經(獨一經):經中敘述目犍連尊者,從阿那律尊者處聽聞四念處法。

  本卷最後二經與前面諸經稍有差異,重點是講述四念處。在本經中,四念處被譽爲“一乘道”,即直證佛道的修習法門。阿那律尊者也很有神通,號稱“天眼第一”。他在一靜處進行禅思,思惟的內容便是四念處。他念道:“有一乘道,淨衆生,離憂、悲、惱苦,得真如法,所謂四念處。”四念處的內容是哪些?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身、受、心、法四觀念處。四念處的功用是什麼?“若于四念處遠離者,于賢聖法遠離;于賢聖法遠離者,于聖道遠離;聖道遠離者,于甘露法遠離;甘露法遠離才,則不能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果我們遠離于四念處,會帶來一系列嚴重後果,也就是不能脫離生老病死而輪回六道。相反,如果“信樂”于四念處,則會給我們帶來無限的清涼與安樂。

  阿那律的念頭被目犍連及時捕獲,他“如力士屈伸臂頃”,一下子就來到阿那律的身邊。他向阿那律請教“雲何名爲樂四念處”,阿那律回答說:“若比丘身身觀念處,心緣身正念住調伏、止息、寂靜,一心增進;如是,受、心、法念處,正念住調伏、止息、寂靜,一心增進,是名比丘樂四念處。”

  在536經中,目犍連就四念處的話題又問道:“雲何名爲四念處修習多修習?”

  阿那律回答說:“若比丘于內身起厭離想,于內身起不厭離想、厭離不厭離俱舍想,正念正知。如內身,如是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作厭離想、不厭離想、厭離不厭離俱舍想,住正念正知。是名四念處修習多修習。”關于四念處的話題,我在前面的相關文章中談得較多,此處不再多述。(11.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