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十七)~M 480經敘述如不能如實而“知受”乃至“離受”,則非沙門、非婆羅門;非沙門義、非婆羅門義。

  第480經、481經:

  480經敘述如不能如實而“知受”乃至“離受”,則非沙門、非婆羅門;非沙門義、非婆羅門義。第481經是對“受”如何生起的考察,所謂受乃有因緣而生,若不知緣緣,乃至緣緣滅道迹的話,就是真的沙門婆羅門。

  在481經中,我們見到佛陀如此對諸比丘說:“我欲于此中半月坐禅。諸比丘!勿複遊行,唯除乞食及布薩。”從佛陀的這句話中,我似乎覺察到此時正值雨季,不太適合遠行跋涉;其次,佛陀“于此中半月坐禅”,肯定對某個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的思索,而且足以見到這個問題是何等的重要(起碼對諸比丘來說是這樣的)!佛陀究竟在思考著一個怎樣的問題呢?比丘們在私下裏都在猜測,莫衷一是。半個月很快就過去了,佛陀從林中的靜室中出來,“敷坐具,于衆前坐”,然後對大家說:“我以初成佛時所思惟禅法少許禅分(一小部分禅修法),于今半月,思惟作是念:諸有衆生,生受皆有因緣,非無因緣。”

  從這裏可以看出,佛陀在初成佛的時候,就已經在思考“生受”這個大問題。時至今日,他一有閑暇,仍在思考著這個“生受”(所生之受)。思惟觀察的結果是“生受皆有因緣”,即受由因緣而生起,無因緣則無受——這完全符合緣起法則,也是佛教的一貫的、基本的精神範疇。

  受的生起是由于什麼因緣呢?“欲是因緣、覺是因緣、觸是因緣”,這裏談到了“生受”的叁大因緣,即“欲”、“覺”、“觸”。欲,是指我們與生俱來的欲望;覺,是思想與心念的尋伺;觸,是由于根境識叁者和合的産物,是對所緣對象的某種執著。它們叁者只能說是“生受”的因緣之一,卻不能理解爲因緣的全部。當然,佛陀在接下來講“于欲不寂滅、覺不寂滅、觸不寂滅,彼因緣故,衆生受受”、“彼欲寂滅、覺寂滅、觸寂滅,以彼因緣故,衆生生受”,也同樣是說這叁者是“生受”的叁個主要條件(因緣),而非絕對的、唯一的因緣。這個“受”,也並非全是惡受,它也有善受,比如說由于修習八正道、由于具備正智寂滅,也會生受,只是這個受已經不再遭受到惡感果報,對于修習乃是起著增上因緣的正面作用。

  從佛陀“半月坐禅”而思惟“生受”因緣這則經文中,我們可以揣度出:佛陀在一生的弘化過程中,始終將對生命的終極思索、如何對治煩惱、如何獲得解脫作爲說法的首要任務來對待。因爲這些問題皆是基礎中的基礎,它們不僅真實可信,而且會令我們感到十分受用。在當今複雜的社會網絡中,對生命本源的終極思索,似乎已成稀有資源。(9月24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