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十七)~D 第460~463經:此四經爲長者瞿師羅向阿難請教有關“界”的話題。

  第460~463經:此四經爲長者瞿師羅向阿難請教有關“界”的話題。

  460經敘述眼界、色界乃分別存在,此二因緣而生識,叁事和合乃生觸。值得注意的是,此四經並非佛親口說,而是由阿難代爲宣說。有位名叫瞿師羅的長者造訪阿難,向阿難請教一個問題:“所說種種界,雲何爲種種界?”看樣子瞿師羅長者在別的地方聽到過“界”這個名詞,但是他搞不清楚什麼叫“界”、“種種界”,于是來阿難尊者地方討教。阿難告訴了我們前面所講的“十八界”。此十八界分別爲六根、六境與六識,所謂“眼界異、色界異喜處,二因緣生識”。阿難在這裏不僅提到了十八界,也提到了“叁事和合生觸”的叁種觸、叁種受,即喜觸生樂受,苦觸生苦受,不苦不樂觸生不苦不樂受。

  在461經中,阿難提到了叁界,即欲界、色界與無色界。阿難在偈中說“舍一切有余,得無余寂滅。于身和合界,永盡無余證”,是說此叁界皆不究竟,只有證得了無余涅槃,才是真正脫離了“界”的束縛。在462經中,阿難仍就叁界之事而作偈,所謂“若色界衆生,及住無色界,不識滅界者,還後受諸有。若斷于色界,不住無色界,滅界心解脫,永離于生死”,其大意與461經總體相仿,也就是說叁界並非安樂之所,欲界不用說,色界也有問題,就連很多人企盼終生的無色界,也是沒必要去留戀的。只有出離叁界(滅界),才能真正脫離于生死。因此在463經中,阿難進一步提出了“出叁界”,並且提出了具體的出離方法,即“斷除一切愛,一切行滅盡,知一切有余,不複轉還有”。斷除貪愛,就不會造出種種惡業,這是滅除煩惱的根本方法。如果貪愛不除,煩惱將無從斷起。這是常識,也是佛陀以及諸大弟子們反複強調的話題,也是原始佛教的根本要義所在。(9月12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