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十七)~C 第459經:本經是佛陀與婆羅門之間的問答語錄:婆羅門主張衆生非自作、非他作,佛陀乃告之說衆生有自作、有他作。

  第459經:本經是佛陀與婆羅門之間的問答語錄:婆羅門主張衆生非自作、非他作,佛陀乃告之說衆生有自作、有他作。

  有一位婆羅門來拜訪佛陀,提出他自己的觀點主張:“衆生非自作、非他作。”在這裏,婆羅門的觀點是典型的“業無造作”,即苦樂禍福等等一切幸福災難,既不是自己所作,也不是他人所作的結果。

  佛陀不同意這位婆羅門的觀點,說“如是論者,我不與相見”,意思是說如果你堅持這種觀點,我們還是不見面爲妥,否則會引起不愉快。婆羅門見狀後又問:“衆爲生自作、爲他作耶?”

  對于婆羅門的提問,佛陀並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問:“有衆生方便界(要素),令諸衆生知作(行動)方便耶?”這裏的“方便界”,可理解爲“引發精進行動的活力、要素”。這句話可解釋爲:“當有引發行動的活力,衆生則知有行動的活力嗎?”

  婆羅門回答說:“有衆生方便界,令諸衆生知作方便界。”

  佛陀說道:“若有方便界,令諸衆生知有方便者,是則衆生自作、是則他作。”接著佛陀又問:“婆羅門!于意雲何?有衆生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令彼衆生知有造作耶?”在這裏,“安住界”作“持續行動的活力”解;“堅固界”作“對行動堅定恒久的活力”;“出界”指“引發行動完成的活力”;“造作界”即“行動界”,指作爲的領域、作爲的要素。

  婆羅門對此回答是:“有衆生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令諸衆生知有造作。”

  最後佛陀得出結論:“若彼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令諸衆生知有造作者,是則衆生自作、是則他作。”

  從上面的經文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出,佛陀運用善巧迂回的方法,使得婆羅門原先的“衆生非自作、非他作”的觀點不攻自破。很顯然,佛陀是主張衆生自作、他作的。這裏的“自作”、“他作”與有我論、斷滅論是完全不同的。通過對上下經文的分析,我個人以爲,佛陀所講的“方便界”,也就是使衆生積極向上、奮力攫取的動力。衆生之所以自作、他作,皆源于這個“活力因素”。這個活力因子佛陀雖然沒有明講,但是我們很清楚,佛陀所指的,便是我們平常所講的無明貪欲。正是由于這個東西在暗地裏悄悄的驅使,才使得我們不停地、拼命地去無償占有、巧取豪奪,任由自己的貪婪欲望無限膨脹,直至將自己徹底摧毀。(9.1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