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十七)~B 第457經(說經):本經敘述緣于界之上中下,而思想、言語的上中下。

  第457經(說經):本經敘述緣于界之上中下,而思想、言語的上中下。

  本經開頭,“世尊晡時從禅覺,于講堂陰中敷座,于大衆前坐,說優檀那句”,這裏的“優檀那”,又譯作優陀那,是九分教的第五類(法句,經的九種分類),爲佛陀不問自說的感性語的集錄,成立于第一次結集後。其原義爲“氣息”,那佛陀對某件事的自然感興而發出之語(多指偈頌)。

  佛陀這次自說的是什麼內容呢?他說:

  “緣界故生說,非不界;緣界故生見,非不界;緣界故生想,非不界。緣下界,我說生下說、下見、下想、下思、下欲、下願、下士夫、下所作、下施設、下建立、下部分、下顯示、下受生。如是中,如是勝界,緣勝界,我說彼生勝說、勝界、勝想、勝思、勝願、勝士夫、勝所作、勝施設、勝建立、勝部分、勝顯示、勝受生。”

  這段經文的意思,從字面上來理解,並不是什麼難事;若要從佛教的因緣義理上去領會它、徹底搞明白它們,實際上相當困難。這裏的“界”,與叁界的“界”並不相同,它是某種屬性或根性的界限。佛陀在這裏所講的,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因果法則。所謂因與果的關系,曆來都被普通民衆看得十分神秘,深不可測。“緣界故生說,非不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任何生靈或事物的出現,都有其特定的源頭,並非憑空産生。佛陀將界分成上、中、下叁種,上界即經經所說的“勝界”。如果從六道輪回的角度講,我們可以將天道視爲勝界,將人、阿修羅視爲中界,而將地獄、惡鬼、畜生視爲下界。因爲下界者,是屬于卑劣低下特性之列。與下界所緣,自然生卑下之說、卑下之想……在這裏,下界爲因,下想、下受生則爲果。

  有位“婆迦利比丘”向佛陀提出一個問題:“若于叁藐叁佛陀(正等正覺)起非叁藐叁佛陀見,彼見亦緣界而生耶?”就是說如果對于正等正覺生起那些非正確知見的話,那麼這種“見”是否也同樣是緣于界而生起?佛陀對此予以了肯定性的回答:“于叁藐叁佛陀起非叁藐叁佛陀見,亦緣界而生,非不界。”爲什麼呢?“凡夫界者,是無明界”,因爲處在“叁藐叁佛陀”的境位上,不可能生起“非叁藐叁佛陀見”;與此相應,只有那些處于凡夫界上,才會由于無明的驅使,而生起種種顛倒妄想之見。因此,佛陀最後的結論是:“緣下界生下說;中界……勝界生勝說、勝見用至受勝生”。

  第458經(因緣經):本經從內容上講,與457經所述大體相仿,主要意思是緣欲界而生欲想,緣恚界而生恚想,緣害界而生害想;若身口意叁業邪惡,不僅現世苦惱,而且命終之後會深墮惡趣。本經從正反兩方面來進行闡述。“有因生欲想,非無因;有因生恚想、害想,非無因。”無論是欲想、恚想,還是害想,都是有原因的,而不是空穴來風。生欲想,乃緣于欲界之故,而生欲想、欲欲、欲覺、欲熱、欲求。一旦有欲想,在身口意叁方面便會有所體現,進而“現法苦住”,死後也“生惡趣中”,得不償失。相反,如果我們能夠遠離欲想,不緣于欲界,“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那麼必將“身壞命終,生善趣中”。(9.1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