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經、450經(界和合經):此二經廣說勝界、鄙界、飲酒戒、不殺界;不信界、犯界、無慚無愧界、慚愧界。“勝心生時與勝界俱,鄙心生時與鄙界俱,殺生時與殺界俱……”相反,“不殺生時與不殺生界俱”。形成各種界的原因,是因爲“衆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這個界,不僅是指外界因素,更主要的是指內界,即我們將“心”置于何處。我們有時會強調這樣一個問題,即人既是環境動物,更是社會動物,因此一般而言,人會受到情境影響的概率是很大的,而忽視心態平和的培植。長期以往,造成了重物欲而輕思想境界,結果弄得大家心情都很浮躁、煩燥,一刻也消停不下來。如若出現了片刻消停,便渾身不得勁,火急火燎地變著法兒刺激自己,使身心像一架永動機,永不停息地運轉、折騰,直至將自己身體連同靈魂,全部折騰終結。
第451經(界經):本經敘述十八界。關于十八界的理論,它是立足于宇宙一切存在物,將萬物分爲十八個類別。所謂十八界,一般而言,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耳鼻舌身意)的彙總。佛陀在本經中說:“我今當說種種諸界……雲何爲種種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十八界把宇宙諸法分成十八種要素,這些要素是由根、境、識叁者所構成。在這裏,“界”既可以理解爲屬性、差別、體性,但理解爲“要素”,則更爲妥貼。六根與六境組成十二處,加上六識爲十八界。那麼六識與六根、六境是什麼樣的關系?所謂“緣眼與色,而生眼識”,“緣意與法,而生意識”,說明“識”是由根與境的相互作用而産生。那麼能不能說,“識”界本身並不存在,它的生起完全是靠根境二根和合産生的呢?我個人以爲也不盡然。佛法闡述六識的初衷,是爲了說明心識的産生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其因緣基礎。所謂“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則應”,講的因與果之間,必須有各種“緣”的輔助。關于十八界中的意界與六識界是一種什麼關系,則比較抽象,在此不作進一步展開,但可以肯定的是,六識界與意界並不相同,二者的差別主要體現在時間的相續性上,即意界較持久,識界則十分短暫,處于刹那生滅。(九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