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420經(疑經):
此二經闡述深信叁寶與深信四谛的關系。
深信叁寶與深信四谛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呢?經中說:“若比丘于佛有疑者,則于苦聖谛有疑……若于法僧有疑者,則于苦聖谛有疑惑……。”換句話說,如果對佛法僧有疑惑,便是對四聖谛有疑惑;若是對佛法僧無有疑惑,則自然對四聖谛無有疑惑。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是成正比的。與此相應,如果信奉叁寶,則必定信奉四聖谛;而信奉四聖谛,也必然信奉叁寶。
第421經~426經:
此六部經都采用類比的方式,來說明比丘若不知四谛,則十分危險。
421經:我們知道,佛陀在講經說法時,很注重引導工作。比如說在421經中,佛陀對比丘們說“汝等共行至深險岩”。這個“深險岩”,距靈鹫山不遠,此岩可謂懸崖絕壁,令人望而生畏。當大衆來到深險岩之後,佛陀對大家說:“此岩極大深險。”大家一聽佛陀此說,再細觀此岩,心裏面不禁冒起了涼氣。佛陀請大家一起去深險岩,有何用意呢?根據我的理解,佛陀用意在于讓大家比丘,我們都處在一個十分危險的斷岩邊上,隨時都有可能墮落于岩下。佛陀的這句話,爲下面的說法埋下了伏筆。
經過佛陀的點拔,有位比丘便站起來,合掌白佛言:“世尊!此極深險,然複有一極深險極險于此,甚可怖畏者不?”意思是說,深險岩的確既深又險,然而有一個地方比這些險深百倍。佛陀“知其意”,便對大家開示說:
“諸沙門、婆羅門于苦聖谛不如實知……彼于生本諸行樂著,于老、病、死、憂、悲、惱苦生本諸行樂著,而作是行,老、病、死、憂、悲、惱苦行,轉增長故,墮于生深險之處;墮于老、病、死、憂、悲、惱苦深險之處。如是,比丘!此則大深險險于此者。”
深險岩的確深險,而相對于深險來說,如果不知四谛,其身心所面臨的險境,則遠甚于深險岩:身處深險岩,最危險的結局,大不了丟失性命;而不知四谛,不知出離,不知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過患,其危險則千倍萬倍于喪失性命。因爲不知四谛,不修四谛,則會淪落于生死洪流中無以自救,且生生世世不得出離,這樣的險境,自然是“大深險險于此者”,自然是“甚可怖畏”。
在422經中,佛陀用“大熱地獄”與不知四谛相比較,他說“有大熱地獄,若衆生生于彼中,一向與炯然”。在這樣的地獄中,自然是苦不堪言,而且無有出離之日。那麼什麼比這種地獄更加痛苦的“地獄”呢?有比丘就談到了這個問題,“複有大熱過于此者,甚可怖畏,無有過上”,這種“地獄”就是“沙門、婆羅門此苦聖谛不如實知”,這種地獄比大熱地獄更爲嚴酷,“是名比丘大熱燒然,甚可怖畏,無有過者”。就是說,世間的任何痛苦,都無法與“于此四聖谛不如實知”相比,因爲不知真理,縱然富甲天下,縱然學富五車,也是徒有其虛,必將抱憾終生。而在第423經中,又談到了“大暗地獄”,此地獄的典型特征,便是“不見自身分”,伸手不見五指,什麼都看不見,就如同瞎子一般。而在424經、425經、426經中,則更談到了一種很奇怪的黑暗世界,生在這個世界裏的衆生,什麼也看不見,可謂“大暗冥”。此世界衆生,從生至死,暗無天日,從來沒有機會看到自己和他人長得是啥模樣。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裏,可是說是生不如死,悲哀無比。世尊用此種種譬喻——當然,無論是地獄說還是暗冥世界說,都可以視作世尊的方便說法——無外乎是在說明四谛的極端重要性。如果比丘(或學佛者)對四聖谛茫然無知,那是世間最大的悲哀。四谛法門看似平淡無奇,而其中卻蘊藏了無盡的義理,值得我們悉心體悟。(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