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十六)~C 第416經~418經(受持經):受持四聖谛

  第416經~418經(受持經):

  此叁經皆可稱之爲“受持經”。“受持”什麼?自然是受持四聖谛。佛陀對四谛法門是極其重視的,並將之列爲早期佛法的理論基石。在很多場合,佛陀都會詢問自己的弟子們:“汝等持我所說四聖谛不?”(你們對四聖谛受持得怎麼樣?都按照我說的去做了嗎?)弟子們都回答說:“唯然,世尊所說四聖谛,我悉受持。”可是佛陀還不放心,就進一步追問道:“汝雲何受持四聖谛?”雖說弟子們的回答不盡相同,但是都把答案的要點一一羅列出來,佛陀對此表示滿意。在417經中,我們見到了一位比丘如此回答:

  “世尊說苦聖谛,我悉受持。如如、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谛、不顛倒,是聖所谛,是名苦聖谛。世尊說苦集聖谛……是爲世尊說四聖谛,我悉受持。”

  我們經常在後期的大乘經典中見到“如如”二字,所謂“如如不動”。什麼叫如如?根據“如”的本義來講,如即“隨從、遵從”。如果用現代漢語來表述“如如”,即按自然規律辦事,不違時令,以達到最高的真實。因此佛教中的“如如”,就是指一切萬物真實不變的本性。這種本性並非外力所求,而是遵循著客觀規律,渾然天成。當然,從俗谛上講,一切法皆有其不同的屬性,比如地有堅性,水有濕性,火有暖性,風有動性。然按照佛家的觀點,這些屬性並非實有,“無有自性”,而皆以空爲實體,故稱空性爲“如”。這個“空”,就是佛法所講的最高的真實,是諸法理體平等的究竟顯現。

  從上述的一段經文中我們不難看出,佛陀將四聖谛列入“如如”,實際上就是等于說四谛法門乃是最高真實的法門,絕非用“小乘”二字所能囊括。因此,對于四谛法門,我們不僅要修習它、效法它,還要用心去觀察它,審谛它,而不可存有是非妄想之心。

  而在418經中,佛陀強調道:“若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說:如沙門瞿昙所說苦聖谛,我當會,更立苦聖谛者,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意思是說,那些外道沙門雖然在口頭上不認可四聖谛,或者對四聖谛不以爲然,實際上他們完全是口是心非,因爲世間再也沒有比四聖谛更加高明的法門。如果這些外道聲稱一定要發明出更加高妙的其他法門來,簡直是癡人說夢,徒增苦惱而已。(8月29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