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十五)~L 第402經(平等正覺經):敘述若于四聖谛平等正覺,即名如來、應、等正覺。

  第402經(平等正覺經):敘述若于四聖谛平等正覺,即名如來、應、等正覺。

  在本經中,佛陀對弟子們說:“于四聖谛平等正覺,名爲如來、應、等正覺。”這裏的“如來、應(供)、等正覺”是如來的十號中的叁號。這裏的重點在于“于四聖谛平等正覺”一句。什麼叫“平等正覺”?南傳經文爲“如實現正覺”。所謂如實,就是最高的真實;正覺,就是圓滿的解脫,即證得佛位;而證得佛果者,便是證得最高的、究竟的真實——這種真實是否就是空與不空的辯證統一,尚有不同的說法。如果單從字面上理解(即所謂的“望文生義”),我們可以得知,當證得佛果之時,其所見的一切都是平等的、毫無差別的,而且是真實不虛的。而證得佛果的途徑,首先要通過對四聖谛的參悟入手,即便是證得佛果,也同樣是對四聖谛的一種完滿的領悟與徹證。釋迦佛在證道之後,就首先認識到了“一切衆生皆可成佛”這一重大命題,在佛教的《大涅槃經》中,即宣稱“一切衆生悉有佛性”,聲聞、辟支佛均可成就佛道(所謂“回小向大”),甚至連善根斷滅的“一闡提”皆得成佛。故而中國有著“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著名公案,即在這種最高的、絕對的真實中,它同時也包含著絕對的平等。而四聖谛的義理,便是通向絕對平等、絕對真實的重要途徑。

  第403經(如實知經):敘述不知四谛,即爲生死所驅馳。

  在佛陀時代,尤其是在佛陀完美地建立起僧團後,隨著信衆的增多,以四食供養佛陀及僧團之外,還興起供養精舍,比如著名的祇園精舍、竹林精舍、雞園精舍等等,本經中的“福德舍”,也是爲國王所建贈,地處于“王舍城波羅利弗”,距竹林精舍相距應該不會太遠——當然,所謂的“福德舍”與“那難陀竹園”是否是一回事,尚需研究。這裏的“國王”,從轄區意義上講,應該是頻婆娑羅王,因經中有“佛在摩竭陀國人間遊行”的記載。由于這些枝末細節並非本經的重點,故略帶過去,不作深入的探討。

  佛陀在一次開示中,對弟子們說:“我與汝等于四聖谛無知、無見、無隨順覺、無隨順覺者,應當長夜驅馳生死。”對于這句經文我們不能錯誤地解讀爲佛陀本人對于四聖谛無知無見,佛陀的本義是作出一種假設,那如果我們大家(包括佛陀自己)對于四聖谛不了解、不正知、不覺悟的話,就會流轉輪回于生死。相反,如果對四聖谛了解得很深入、很透徹呢?經中說“于此苦聖谛順知、順入、斷諸有流,盡諸生死……”的話,就不會有生死的束縛,“不受後有”。這裏的“有”,是一種生命的續存的物質現象的存在。一般而言,了知了四聖谛,既然已經斷生死流,就不會再來到世間流轉輪回了(發心倒駕慈航另論)。因此作爲佛弟子,當以四聖谛爲修行的座標與指南。所謂“若見四聖谛,斷有大流海,生死永已除,不複受後有”,即是此意。(8月26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